我不是書單狗,也不想去推薦各類必讀書單。因為每個人對書的需求不同,理解和認知也不一樣,就好像有人非名牌衣服不穿,有人卻喜歡逛街頭小店,各有各的好,談不上誰更高級有品位,誰更平淡無亮點。就我個人而言,每個時期喜歡的書籍類型也是不一樣的。大學時特別喜歡浪漫文學,三毛,張愛玲都是我喜歡的。工作后突然覺得職場錯綜復雜有點措手不及,于是一些職場小說和人際溝通類書籍成為我的首選。后來生下寶寶,育兒書籍又成為主要的類型。
很多人迷信書單,尤其是名家推薦的書單??晌矣X得每個人的閱歷積累閱讀水準都不一樣,適合他的不一定適合你,你喜歡的也不一定是別人愿意閱讀的。所以,總結來說,選書如同女人選擇文胸,有人喜歡挺括,有人崇尚豐滿,本是很私密的一件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技巧可循。
第一,經典作品必不可少。那些歷經時間洗刷,經過無數人閱讀見證的作品,沒有一本粗制濫造的。對于經典,沒有最愛,只有更愛。比如《紅樓夢》,《百年孤獨》,《傲慢與偏見》這樣的經典之作,喜歡就入手,買回家放在床頭慢慢閱讀。還可以隔段時間翻出來重復閱讀,每看一次感悟都有不同。不過外國名著需要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會大有幫助。每次書店活動或網上折扣季我都會購買一部分經典名著。這就好比一桌飯菜,總需要一道主菜來壓軸一樣,不然一頓飯吃下來索然無味,竟再也沒有吃飯的興致了。經典作品還有一個好處,可以讓閱讀者的整體思維框架得到提升,尤其對從事寫作的人來講,經典名著上面可以學習的內容很多,構思布局,人物場景,語言風格,隨便一個點都是可供學習的材料。
第二,根據書中提到的書進行跟蹤閱讀。這點類似推薦,但區別在于它不是完全的書單目錄,而是包含基礎的介紹,如果你手上正在閱讀的是你很喜歡的作家的書,而書中提到的書也有簡略的介紹,你大致可以判斷出他提到的這本書自己是否感興趣。比如我在余秋雨《何謂文化》中提到的《禮記》《離騷》。因為古文理解起來困乏,之前古文讀得很少。但買回來一看的確是自己喜歡的風格類型。這樣既節省了選書的時間也不浪費書費。
第三,淘一些你有印象的書籍。讀大學時,偶然看到那句“那一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突然對這句話愛得不行,于是開始看王小波,從《黃金時代》《沉默的大多數》到《愛你就像愛生命》,他的經典都被我翻出來。那種幽默式的自嘲,深刻的關懷和反思,讓人拍案叫絕。這樣的書單源于某篇文章,某個廣告甚至朋友的簽名,一句讓你為之喝彩的話語而追根溯源找到書籍本身。這樣的感覺就像是在朋友的婚禮上遇見一個姑娘,只看清了她的輪廓,是你喜歡的風格,于是各方打聽,追尋探究,最后終于和她聯系上,得以窺見全貌,她的舉止,她的言行,她的著衣風格,你終于能夠深入了解。或許成為朋友,甚至成為戀人,都是有可能的事。
記得余秋雨先生曾說過:找書其實就是找自己,找一個比今天的你更出色的自己。在同樣心理結構當中,可以完成很燦爛的生命。所以凡是找到偉大作家中有幾個很喜歡的話,千萬不要放棄,你要認真抓住,認真閱讀。
深深認同秋雨先生的觀點,找書,即是找自己。讀出更好的自己,完成燦爛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