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概讀了《正面管教》這本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結合了自己家娃的實際情況,總結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吃飯:
以前:
吃是頭等大事,小孩從小不愛吃飯,小時候一頓飯吃一個小時是常事,一到吃飯時間,全家人都頭痛。早上做了粥,她說要吃蛋炒飯;做了蛋炒飯,她說要吃面條;做了面條,她又說要吃水餃。看著一桌子好吃的,也一直嘀嘀咕咕的,說不愛吃,不想吃。吼也吼了,打也打了,你在那里暴跳如雷,她在那里氣定神閑數米粒。
應對:
1、充分尊重小孩意見:晚上睡覺前,問她明天早上想吃什么。給她兩個選擇,比如明天早上是喝粥吃面包,還是吃面條?她在回答前,會慎重思考,也可能會提出來第三個選擇,媽媽,我明天早上喝粥吃海帶,可不可以?如果家里正好有海帶,我會回答可以;如果沒有,我會告訴她,家里沒有海帶,要吃的話只能明天出去買,后天可以吃。小孩一般情況下會接受這種回答。等第二天早飯時間,也會很樂意接受早飯的安排,如果她有其他意見,就堅定的告訴她,我們昨晚已經定好了吃這些,如果想吃其他的東西,只有明天早上了,你晚上提醒媽媽去買。在這種情況下,小娃最多說一句,討厭,還是會欣然接受今天的早飯。晚飯也同樣如此,如果哪天在幼兒園吃的不少,回家實在不餓,那就聽從小孩的意見,不用吃晚飯。
2、參與過程,培養對食物的興趣:偶爾買一些她特別喜歡吃的菜,事先不告訴她,等吃飯的時候給她一個驚喜,讓她覺得吃飯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周末一起帶她逛菜場,和她討論什么菜好吃,怎么做好吃,而且可以自己選買什么菜,怎么做來吃,使她參與其中;讓小孩參與做飯過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把米放進電飯鍋里,一起動手做面包做蛋糕,吃飯前讓她擺放碗筷,攪拌雞蛋等等,讓她搬個小凳子到廚房里,看看一道菜是怎么做成的。
現在:幾個月下來,小孩吃飯基本和大人一起吃完,吃完了這頓,還會想著下頓想吃什么,再也不用為吃飯發愁了,在小吃貨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