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究竟何時才算是明白,那要經歷,有所感悟,最后,它才真正的在你的心里。這種經歷主要是對話,包括大自然無聲的語言。因為對話,我結合自己已經有的知識,經過整理,當最后說出來的時候,它便是自己的東西。
01
“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獨裁之中,把選擇權交給了社會大眾……”
一種緣分,我有幸去廣州歌劇院參加科技展覽。傍晚到達廣州,便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可以去看看廣州的夜景。我們去了珠江邊上,沿著長廊,看到了“小蠻腰”——廣州塔,瞬間感覺自己很渺小,這種感覺,與電視上看到是多么的不一樣。遙望著珠江對岸,看到了“海心沙”,吹著江邊的海風,他們在拍照,我找了邊上的人攀談起來。大家都很高興。回到酒店整理完畢,已經凌晨一點。
我給我同學發了個短信,說:“他們在我的強烈要求下,去了珠江。”
我同學給我回復了一句:“綁架眾人的滋味是不是很爽?”
我本來想為自己辯解,便問了同一個房間的同學。她說原來他們都只是想在酒店附近逛逛,然后吃個宵夜而已。于是,我感到五雷轟頂,原來我竟然做出了這么“恐怖”的一件事!曾經聽過一句話:“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獨裁之中,把選擇權交給了社會大眾……”
但是這又該怎么辦呢?
02
“也許明天會更好的壓力太大,還有誰愿意當拯救世界的超人?”
某種聚會開始,總是要領導講幾句話的,其實一講都至少半個小時以上。不過都是些這個項目的緣起,各個部門如何重視之類的話。只是其中有一個環節,有個領導人提出了一個問題,“也許明天會更好的壓力太大,還有誰愿意當拯救世界的超人?”
我向來認為“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己若不去拖別人后腿已是大幸,而那些“兼善天下”的大事,自會有人去打理。但是其實不然,醉心于功名利祿之人,不會關心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國家有難,往往舉家遷移至他國……
以出世之心,入世濟人,方能“兼善天下”。佛陀紅塵外人,是為普度眾生而來;基督耶穌道成肉身,亦是如此。
其實,無論達與窮,都要兼善天下……
03
“以悲劇的心態,活出喜劇的人生。”
說要開讀書分享會,我就思考了一下,什么書對我影響最深。其實是武俠小說,但是有個同學告訴我:“要介紹就得介紹那種世界名著,武俠小說,自己娛樂一下就好了。”
最后,我介紹了《俄狄浦斯王》,這部無法逃離命運的悲劇。這部書我看了很多次,于是在我的內心種下了一個悲劇的種子。我認為悲劇才是正常的,happy ending是安慰觀眾的。而我所能做的,就是養成這樣一種心態:當看到悲劇的時候,不要承受不了,不要抱怨,能夠欣然接受,能夠笑著說:“還不算太壞。”而平常的日子,能笑就笑,把自己覺得“搞笑”的事情跟別人分享,當個“搞笑”的人也很不錯。
04
“以我之眼,傳播視野。”
同學去南昌,給我寄了一張明信片,里面有這樣一句話“以我之眼,傳播視野。”
以前我一直覺得,去旅游,帶相機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把照片帶回去“炫耀”。我一般什么也不帶,就帶一個人,因為相機比我好的,拍的比我好的大有人在,我有何必帶上相機這累贅?
我更喜歡帶上筆記本,每天晚上記錄自己的心情、感悟。因為我覺得景色的變化可以有一定的穩定性,而感悟卻會隨著不同時間、不同經歷后,完全不同。
然而,看到這句話,我突然覺得,不只是旅游,還有學習,我都應該盡我所能,去“傳播視野”。于是我很喜歡跟別人講自己最近發生的事情,以及從這件事得出的感悟。
05
“誰走在你前面,誰走在你后面,誰又和你并肩而行?。”
考試周的前兩周,都是開始復習的時候。往往這兩周的復習情況,可以決定你是拿獎學金還是來年重修。于是總是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圖書館的人突然變多了,而且桌面上的書堆得老高。我們班同學尤其如此,每到這個時候,一到吃飯時間,一叫就是五六人。
而有時候,只有兩個人一起走的時候。突然發現,對于某些同學,我會走在后面;對于某些同學,他們又會走在我的后面,而有的會并肩而行。
我就在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么?也許是為了增加距離感吧。當前后走的時候,往往不說話,或者說一句應一句。而同行之人,說一句笑一句,邊說邊笑。
06
“朝著擔憂的方向勇敢往前,再不去擔憂自己還要擔憂多久。”
為期一年半的項目要答辯了,感覺很緊張。在此之前,更改了很多次答辯PPT,指導老師的評語從“NOT GOOD”“NOT BAD”到“VERY GOOD”,說好的答辯時間,從七分鐘改到六分鐘,從六分鐘練到五分鐘。直到上臺前,依舊很緊張。
我在擔憂什么?無非就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無法拿到“優秀”。前面幾屆,指導老師帶的師兄師姐都是“優秀”通過。雖說有一年半的時間,其實很多工作我都不太清楚,而且是第一次答辯(雖然看過很多次答辯,但是跟身臨其境往往是不同的),我感覺底氣不足。
在一個星期前,我一直不敢去準備,但是這件事卻會一直懸在心上。后來我明白了,解決擔憂的方法,只有“朝著擔憂的方向勇敢往前,再不去擔憂自己還要擔憂多久。”
07
“相信本身就是一種傾家蕩產的賭博行為。”
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同學說,讓我馬上到銀行去,順便帶上卡。我匆匆趕到,只問了一句“為什么是我?”因為在我的印象里,我們的交情還沒到借銀行卡的地步,至少排在我之前應該是一大批他的死黨。他說了一句“他們吃飯去了。”接著我便把密碼留下,自己先走了。
晚上,他給我發了一個短信:“你知道你卡里有多少錢嗎?”
我說:“我不知道,那個卡只有交學費的時候,才會去查還剩多少。”
過了好一會而,他問了一句:“你相信我嗎?”
我感覺不妙,便通過電子賬戶查了一下,發現卡里的900元被人提走了。
于是我回復“相信本身就是一種傾家蕩產的賭博行為,而卡不是我的全部積蓄,也不是很重要,所以不存在相信問題。”
我以為我回答的很好。其實我在逃避這個問題,我不敢相信他。也許那個時候他是需要有人跟他說“我相信你”的,但是我一直覺得這兩個字很沉重,我說不出口,我怕受傷……
后來,我又明白了。相信是一種賭博,只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熟悉、了解,從而加深賭贏的概率。就像有人說兒女是債務,有人說兒女是投資,亦是如此。
08
忘年之交
一個通識課,我結識了張老師。一個50歲左右還很優雅,很灑脫的充滿智慧的女老師。由于她的課被選為核心課程要拍攝錄像,整理完畢后,已經錯過午飯時間。于是,她邀請我到她家(校內)用餐。她親自下廚,當然我很有口福了。
吃完飯,我們喝茶聊天。跟我講她到外面講課遇到的一些有趣的對話(這點我們很像)。竟然聊了一個下午。
中間她還問我:“給我當閨蜜吧。”
我:“只要你不嫌棄我。”
她:“嫌棄什么?”
我:“嫌棄我境界太低。”
……
她:“你沒有我有智慧,但是你比我聰慧……”
我們是真的閨蜜,我們有在一個房間里,張老師躺著跟我說他與她的故事,而我這坐在床沿靜靜地聽著,加以評論。
09
“雖然你們說誰誰誰很不好,但是我覺得他對我很好,那就是好。”
一個小學同學,不用上班,來找我。
突然說,她想吃漢堡。于是我請客。
吃完后,我對我同學說,那店家人真不錯。
結果她說,那個人不是很拽的嗎?
當時我就想到,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大家都說食堂阿姨態度很不好,但是我覺得他們對我都很好。最后我說“誰誰誰”很好的時候,我同學他們都不太敢相信了。
然后我就突然有感觸:“雖然你們說誰誰誰很不好,但是我覺得他對我很好,那就是好。”
10
“你在通過我的課,聽你心靈的回聲。”
張老師家。
又是喝茶聊天。
她突然亮著眼睛跟我說:“我在想,你到底聽我的課,聽什么?”我是旁聽的。
我遲疑了一下,說:“聽你的優美的詞句,并做筆錄。”我還真的記下了很多。
她沉思了一會兒,說:“不是的,你是通過我的課,在聽你心靈的回聲。”
我恍然大悟。我以前聽其他課的時候,便總是覺得,為什么老師的言辭那么好,講出來的道理我明明都是知道的,就是沒有她們那么優美和耐人尋味?
她又跟我講了另一個學生。
那是一個男生,之前已經修過她的“文學經典講座”了。第二年還是見到他。
張老師問他:“你應該是之前修過這個課了吧?”
他說:“是的,我這次是旁聽,我愿意在這里坐著。”
后來,張老師才知道,這個人是一個同性戀。“文學經典講座”中有白先勇,他也是一個同性戀。現在想來,也許他在通過我講白先勇,聽他心靈的回聲……
11
“看日志是一件窺探別人內心的事情。”
張老師說,她想看看我寫的東西。
于是我把自己寫過的日志,打包發郵件給她。
一直覺得,看日志是一件窺探別人內心的事情。今天看了自己的日志,竟然落淚了……不是被自己感動,而是憐惜當年寫日志的那個自己……
看到其中的一篇,那個當年的“我”,還真有點執迷不悟呢。可卻也還把自己把握的挺準的。
12
“也許你以為一句‘隨便’是因為不在乎,其實你們之間已經建立了某種信任。”
張老師拿給我一個油桃,說:“這個人還真會買水果,挺好吃的。”
我說:“我上次也買過這個。我就問店家,現在這個季節產什么水果?。店家說,油桃。然后我就讓她隨便給我來一斤。然后買回來的油桃都很好吃啊。那個店家我認識啊,而且她應該比我會挑的”
接著張老師說:“也許你以為一句‘隨便’是因為不在乎,其實你們之間已經建立了某種信任。如果你發現你被對方騙了,那么以后便不會說‘隨便’了。”
想想也是,每次我說“隨便”的時候,好像都是對著熟人說的,而且最后的結果好像也總是不會很差。
13
“原來我是拋磚引玉的‘磚家’。”
同學回家,在坐車的途中,打電話找我聊天。
我說:“你很重要,你的存在,總是能夠引起我的思考。而且我覺得每次思考的答案還真不錯。”
他說:“原來我就是那個拋磚引玉的‘磚家’……”
……
確實。我覺得,對話,不管是跟大自然還是跟人,是最能夠引起思考的。而我喜歡把一件小事得出的點滴思考,抽象出來,讓它適合更多的場合——“道的歸納”。
14
“不要說‘還不如沒有來過’。”
說常回家看看,但是每次都是呆一晚就離開。媽媽總是說我每次回家都好像在逃難的一樣。也許她是覺得我這樣匆匆回去太麻煩了吧,她會生氣地說:“你要是這樣,還不如不回來呢。”我就笑著說:“千萬別這么說,不然我就真的不回來了。”
后來我就頗有感觸的引申開來:“不要說‘還不如沒有來過’。它出現在此處,必定舍棄了另外一處。縱使只有短短一瞬,但是它來過了,總比沒有好!”
人生難道不是這樣嗎?較之于生命長河,我們的入世難道不也是“來去匆匆”?說人生來受苦,我們也愿意生在世間,而舍棄那享樂的一處,不是嗎?只是因為這里有人需要我們,有生命的呼喚,我們便不顧一切地趕過來了……
15
“很多為惡之人,只不過是用自己的方式做著認為對的事。”
考完試,可以放松一下了,我便重溫了兩部武俠小說。都在講訴一個問題“沒有善惡正邪之分,只有立場不同”,而一個演員也說了:“很多為惡之人,只不過用自己的方式做著認為對的事,包括傷害他人,通常會以愛之名。否則他們便無法打動觀眾。”
16
“我有嘉賓,鼓琴鼓瑟”
報名參加學校“古琴文化學習營”,并有幸被錄取,參加為期五天的學習。
我一直認為古琴是最不可思議的樂器,從它的來歷(伏羲,神仙傳來),它的功用(圣器,道器)等,以及學琴之人,要么文人雅士,以琴會友;要么才子佳人,七弦為媒;還有江湖兒女,琴簫和鳴……
可以說我對古琴敬佩已久,五天時間便也要好好珍惜。也彌補了我沒有學過樂器的缺陷。
音樂這個領域,我沒有涉及過,包括樂理和樂器。因為左撇子,而且天生右手比較柔弱,除了拿筷子和筆,沒讓它干過什么粗活。每碰一個樂器,都會被人說,這手要自然,怎么這么不靈活……最后只敢欣賞了。而唱歌,我只消聽人唱幾遍,便可以唱了。
我問:“老師,我的小指它自然就彎著怎么辦?”
“綁牙簽,你們出什么招,我都有辦法解的。”
……
每天六個小時,晚上自己練,要多晚都行。
17
“我本來就沒有優勢啊,還不比別人努力些,怎么可以?”
我綁著牙簽去上課。老師檢查了一下八大指法,特意來看一下我的,然后豎起大拇指。問我:“你昨天晚上有來練吧?”我點頭。她巡視一周之后,說:“你們都要表揚……特別要表揚這位同學(我),昨天她‘挑’的手勢都沒有,今天已經有模有樣了,而且連牙簽也綁上了……”
我笑笑低聲說:“沒有什么可以表揚的,我本來就沒有優勢啊,還不比別人努力些,怎么可以?不求趕超他們,只求不要拖他們的后腿就好了。”
我第一次覺得“勤能補拙”這句話是多么正確。本來動作真的很僵硬,經過晚上三個小時的練習,就可以很自然的放松了。
……
同學說:“你還沒練好嗎?三個小時了,效率這么低?”
我說:“沒辦法啊,我手笨啊……”
18
“人有善愿,天必從之”
老師心疼我們了,聽說我們的手都起水泡了。她給我們講她與古琴的緣分,以及與我們學校的緣分。她是怎么得到大家的幫助,慢慢把“琴社”辦起來的。
另外一個老師,舉辦這個學習營的老師,就說了學校這個“古琴文化學習營”是怎么從無到有辦起來的,期間重復講到一句話:“人有善愿,天必從之。”
其實,在學習營結束的那一天,又印證了一次。學校本來沒有琴,因為這個學習營,買了兩把,最后這個指導老師留下了四把琴……
其實,我的生命也一直在印證“人有善愿,天必從之”。好像要什么,第二天,就會來什么。就像我的自行車有一次丟了,然后我一直堅信,只是被人借去,它會回來的(車沒鎖,可能被當成公共的使了……)。我每天都去它消失的地方找,但是它沒有回來……大概過了一個星期,它竟然被停在校門口,我就把它帶回來了……
19
“你以生命在鍛造什么,它也在鍛造你的靈魂,你的生命便終生與它牽絆。真摯之情,可使死物復生,生物自絕。”
指導老師在課間休息的時候,總會給我們彈曲子。有一次,我就坐在邊上,呆呆地看著她,她的手在琴上輕巧地撫摸著,她的琴便發出古樸而清脆的聲音……
我突然知道了,她是以生命在養琴,而琴也在鍛造她的靈魂,讓她德藝雙馨……
真摯情感,那死物也可以有靈性;相反,生物卻也可以自甘凋零而亡。
其實,人也是這樣的。我們的肉身是由父母的精血鍛造而成的,我們的存在,也鍛煉了他們的靈魂,從此他們的母性父性便被激發出來,親情的紐帶便將這兩者終身牽絆。而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難道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