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之勤能補拙
曾國蕃不算天資聰穎之人,反而有些愚拙。他十六歲開始考秀才,考了七次,直至23歲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秀才。
曾有一個故事,說曾國藩背書,背至半夜,梁上的小偷都已背熟,但他自己還沒背會。
他32歲身患眼疾,36歲看不清人影,48歲時身體已如70歲的老人,且身患癬疾,發作時奇癢難耐夜不能寐,直至晚年一只眼睛完全失明。
就是這樣的曾國藩,28歲中進士,10年七升至禮部侍郎,位極人臣,丁憂之時,操練湘軍為之后平定太平軍,剿捻軍立下汗馬功勞,成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他一介書生,文人帶兵,不懂排兵布陣,卻知道知人善任,用士人,領山農,結硬寨,打呆仗,硬是以少勝多,平定了太平軍,戎馬征戰數十年卻筆耕不掇,身后留下2000萬余字的日記及著作。
他聰明不如左宗堂,李鴻章。靠的是什么?就是一個勤,一個恒。持之以恒的勤奮努力,總結出五勤。
身勤,身體要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
眼勤,眼睛要勤,“遇一人,必詳觀察看;接一文,必反復審閱。”
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
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
心勤,心要勤,“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苦思所積,鬼神跡通。”
二月三日,去世前一天的日記記錄著:早晨起床后請人來看病,早飯后清理文件,閱讀《理學宗傳》,下了兩局圍棋,又閱《理學宗傳》。午飯后批閱本日文件,然后見客一次。小睡后核科房批稿簿。此時又有手顫心搖之象。上接著閱讀《理學宗傳》。然后二更四點睡。一直讀書,一直讀書,一直辦公。第二天曾國藩離世。
天賦異稟之人學不來,曾國藩卻如普通人般,不聰明,但勤奮,付出極致的努力,終獲自身的成功。
勤能補拙,確定方向,找對方法,不急于求成,努力為之,終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