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一開始,燈噔等燈瞪登等蹬,燈噔等燈瞪登等蹬……悟空出場了。
在此之前,原著介紹了一個天地間的大秘密:
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一元分為十二會……
十二萬九千六百歲,也就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稱為“一元”。這里,“元”是一個時間單位。一元分為十二會。“會”,也是一個時間單位。
1元=129600年
1元=12會
1會=10800年
12會都有名字,就是12地支命名,分別是子會,丑會,寅會,卯會,辰會,巳會,午會,未會,申會,酉會,戌會,亥會。
一天24小時,古代是12時辰,1個時辰相當于2小時。巧了,12時辰也是地支命名的,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后,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
到了亥時,一片漆黑,人都睡覺了。
十二會同樣采用地支表示,也就應當有同樣的規律。
“亥會”對應一天的“亥時”。整個天地間“一片漆黑”,全宇宙變成了“天地昏蒙,萬物消失”,宇宙都黑暗了,整個宇宙啥都沒有了,成為了“混沌”。
但這并不表示宇宙結束了。
同十二時辰一樣,亥時過后又是子時。亥會以后,是子會。
亥會快要結束時,到子會前,混沌逐漸變得開明,“天始有根”。
到了子會,前5400年,輕清上騰,逐漸有了日月星辰——天開于子,后5400年,地開始凝結。
到了丑會,前5400年,重濁下凝,有了水火山石土——地劈于丑,后5400年,天地交合,有了萬物。
到了寅會,有了禽獸,有了人。
……
這就是《西游記》開篇,“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盤古開辟,天地人三才定位。
之后還有卯會,辰會,……
這期間, 共工撞不周山,女媧補天,“三皇治世,五帝定倫”,悟空出世,哪吒鬧海,玉虛封神,孫悟空大鬧天宮,天蓬元帥投胎,卷簾大將受罰,奎木狼下界,唐三藏西天取經……人類文明逐漸發展。
隨著時間推移,又到了申會,酉會,戌會,亥會!
又到了亥會!
再次混沌,“天地昏蒙而萬物否,兩間人物俱無矣!”文明再一次消失了。
當然了,10800年后又是子會,會再次開天地,產生萬物,發展文明。宇宙大循環又來了。
每一次大循環開始,都會經歷十二會,每一會10800年,十二會就是129600年。
“一元”在《西游記》也稱為“一劫”,“一個劫數”。每一個劫數,都是天地萬物從無到有再變無的過程,是“混沌”——產生“天地萬物”——文明發展——“天地昏蒙”——“混沌”的過程。
在如此不停的大循環過程中,玉皇大帝卻能夠修行了“1750劫”,看過1750次“開天地”“封神”“鬧天宮”……所以悟空打上靈霄寶殿,玉帝并不是很害怕?
佛祖聽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
1750個宇宙大循環,玉皇大帝不僅僅“跳出三界外,不在無形中”,連每一次“天地昏蒙萬物否,兩間人物俱無”的大循環交匯,都沒有阻止其修行。
西游記以外,封神演義也寫了宇宙大循環,每次循環開始,連神仙也沒有了,還需要“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