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阿里巴巴旗下沉淀三年的“新制造”樣板“犀牛工廠”正式亮相,這是一家從客戶需求出發,運用了云計算、IoT、人工智能等技術,連通銷售預測和柔性制造的工廠。
“新制造”對應的是“傳統制造”,在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以產定銷,容易出現庫存問題,要么庫存積壓,要么庫存不足。“新制造”則是利用新技術的加持,按需生產,解決庫存難題。
庫存問題在服裝行業尤為嚴重,犀牛工廠也從服裝行業切入,要破解服裝行業高庫存的難題。
一般來說,服裝行業是平均1000件起訂、15天交付的流程,而在阿里犀牛工廠內,這一流程縮短為100件起訂、7天交貨。
其目標瞄準的是中小企業,核心需求是小單量、多批次的生產選擇,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服裝企業庫存壓力,降低創業門檻。
未來犀牛工廠希望將能力與服務覆蓋給至少十萬個商家。
1
破解中小企業庫存難題
一場疫情,暴露了服裝產業的沉珂——高庫存率。
2020年初,本該在櫥窗中點綴街景的春裝,卻堆積在倉庫中錯過了整個春天。多家服裝企業火速上線淘寶、天貓店鋪,盡可能緩解庫存壓力。“中國服裝第一街”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里,更有商家在直播間“9.9元一斤”清庫存。
部分淘寶直播商家此前深受庫存之苦。“我們采取的直播預售模式,預售當天常常賣爆,我們忙著加單補貨,后續又因消費者過久等待退單、不合適退貨,造成庫存積壓。”淘寶商家介紹道。
當時處于保密期中的“犀牛工廠”悄然運行,2018年年底與“烈兒寶貝”達成合作。依托阿里巴巴“新制造”的柔性供應鏈能力,烈兒寶貝預售周期縮短60%,無貨退款率顯著下降。
對此感受明顯的還包括一些達人、小眾設計師等群體。
淘寶店鋪FANO是一對夫妻創立的獨立設計師品牌,定位細分,受眾群體覆蓋面較小,單筆訂單較少,但對品質要求較高。此前,受限于訂單規模,FANO的產品只能交由行業中的小型工廠代為加工,品質與交期穩定性不足。
2018年9月起,FANO每周上新的牛仔服裝基本上都交由“犀牛工廠”生產,最少的一筆訂單只有100件。盡管訂單量少,但品質不降反升,退貨退款率雙雙下降,牛仔品類銷售GMV整體提升了5倍。
“行業不缺做小單的作坊,但可持續小單快反生產的平臺目前只有‘犀牛工廠’,只有可持續性的柔性供應鏈對我們才有價值。”該牛仔服裝負責人說道。
小批量、快反應的柔性供應鏈,最大程度降低了試錯成本,極大減輕了庫存成本,為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強的韌性。
2
犀牛智造與傳統制造有啥不同?
阿里希望將犀牛智造工廠打造為一個新物種,橫跨制造與銷售。犀牛智造希望商家可以像使用云計算一樣使用犀牛智造服務,從客戶需求出發,運用云計算、IoT、人工智能等技術,連通銷售預測和柔性制造來建設新工廠。
相較于傳統制造,犀牛智造最大的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產效率的提升,另一個是利用數字化技術讓生產變得更靈活。
以服裝生產為例,制造商往往需要提前4-6個月組織生產,夏季生產羽絨服、冬季生產短裙,這種反季節生產模式十分常見。這樣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在市場環境或氣候變化時,容易出現爆款準備不足,或是產品滯銷的情況。
犀牛智造的上線,就是為了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生產供應鏈中的一系列痛點,包括打破供需不匹配、預售預測難、商家快速反應難等問題。
根據阿里巴巴方面的介紹,犀牛工廠目前已經能夠實現生產端到端、全鏈路的數字化。在商品生產前,犀牛智造通過對銷售端的數據洞察直接與設計、生產端打通,能做到精確預測單品在未來一段時間的銷售量。
3
工廠只是新制造的載體
即便是以服裝行業作為切入點,犀牛智造也依然任重道遠,在這個生態體系中,除了犀牛智造目前服務的淘寶天貓賣家和品牌商,還有原材料商、面料商、加工商和中間的批發商,犀牛智造只有不斷升級迭代自身的數字能力和服務客戶類型的能力,才能將服務開放給更多的合作方。
對于犀牛智造工廠未來是否具有可復制性,伍學剛表示,阿里做的既是一家工廠,又不是一家工廠。如果說它是一家工廠,細胞要非常健康,才能基于它做復制,所以團隊對第一家工廠進行了大量的數字化創新和研發。
“但我又認為這不是一家工廠,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對技術的框架、商業模式的設計是朝著1000家甚至幾千家工廠設計的。比如,所有的技術的架構都可以遠程升級和迭代,研發產線功能要升級迭代,只要在總部或實驗室按一下操作鍵,就可以像蘋果iOS系統或者特斯拉一樣遠程升級。
遠程升級不是很牛的技術,它反應了一種設計理念。新制造一開始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成為數字化、智能化的制造平臺,工廠只是平臺里的一個載體。” 伍學剛認為,過往的工廠無法作為新制造的載體,是因為傳統的大規模制造不能滿足商家數字化按需制造的需求,所以阿里才要創新載體。未來,犀牛智能模式將對全社會開放,進一步幫助中小工廠,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當阿里以服裝行業作為切入點創新載體時,是否對現有的B2B平臺形成沖擊?阿里后續是否會從服裝行業延伸到工業品領域?伍學剛表示,這是非常大的產業,大到可以容納不同形態,不同角色一起共建生態。
“共建生態需要有一個共同的方向,首先是需求驅動,其次是數字驅動。如果沒有大方向,整個行業效率會比較低。我們希望形成一個用需求驅動全行業各個玩家一起共振的機制。因此,對于所有的平臺而言,在這樣一個數字協同的網絡里,都有非常大的可以發揮得空間。” 伍學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