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導向(Outcome-based)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其原理就是根據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來設計什么樣的培養方案。它遵循三個基本理念: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
其實農民比教育家更早懂得這個道理,想收獲玉米就別種稻子,想讓它長得好就得圍著它轉,不斷施肥除草和改進種植工藝。
借用這個詞來闡述信息化建設再合適不過,同樣也是三個基本理念:成果導向、以數據為中心、持續改進。
剛參加了一場信息化相關會議,聆聽了若干專家和廠商的報告,除去吹牛和炫技的部分,好在還能剩下一些干貨,總算有點收獲,結合剛結束的本科評估工作,于是就多想了想…
成果導向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名詞、產品、概念誕生,什么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感知、IT治理…以及各種英文大小寫字母堆砌到一起實在唬人得很……“亂花漸欲迷人眼”,只想掏錢買買買!
如果接觸過一點個人時間管理方面的內容,應該對GTD不陌生。這東西會給人一種幻覺,似乎按照GTD方法來管理自己時間,就能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當然絕大多數人幾天后就堅持不下來了。
信息化也是如此。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面臨的問題太復雜,吸引注意力的地方太多,容易沉迷于酷炫的工具、牛逼的技術,最后舍本逐末,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沒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我看來,管理好個人時間和日程,實際上只需要用好手機里的ToDo List和Calendar,信息化工作最核心也不過是做好業務流程和數據管理。
解決業務流程,這涉及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可靠的系統支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流程的科學再造。這種共識性的話題沒什么好說的了…現有軟件已經相對很成熟,花錢即可達成目標。
而信息化核心是數據這句話更是毫無新意。
以數據為中心
我們要數據,但我們不知道要什么數據!這是實際情況。每次信息化相關的會,都會說要打通數據,防止信息孤島…沒錯,一點沒錯,但現實是:ETL工具成熟得不行不行的,而系統里的數據亂得不要不要的,就算打通任督二脈也沒有用!
我們要打通什么數據?或者說我們要把什么數據匯總到一起?這問題從沒有得到過回答,可能回答這個問題太復雜,太技術。其實它并不難回答,本科教學評估、高基報表、年鑒、“雙一流”建設指標、教師個人信息和履歷、學生學籍和培養過程…所有這些需要向上級部門報告和展示的、每次都要向各部門各學院收集和統計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反復填報和交表的…這些都是學校的核心數據,也是學校最有價值的資產之一。
信息化最終應該實現所有報表一鍵生成,就像我以前某同事常說的“咔!一下都出來了!”
上面是某公司一個吹牛的照片,據說可以把全校的運行情況都展示在墻上。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以為校領導都是科幻迷?還是把掌舵學校發展當成了開飛機?
即便這樣的效果很好,但上面大圖里面具體顯示什么內容、顯示形式、數據來源,如何保證數據實時性、可靠性…這些不可回避的問題才是最難解決的。當然,這些問題公司解決不了,每個學校都不同,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依賴于自己。
持續改進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能把各種各樣的設備,各種形態的網絡聯系到一起,核心在于所有設備都遵循一些列標準,主要是RFC文件,這些文件規定了設備和網絡之間如何通訊,如何交換信息。這些標準不是一次建立起來的,也在不斷更新和升級。
總結
學校整體的信息化最終就像樂高積木堆砌的大廈,每個業務系統都是其中一個積木,是數據標準讓每個積木能夠無縫連接在,用了別人的數據,也成為別的積木的根基。如果某個積木既不用別人數據,也不貢獻自己數據,那就完全可以拋棄它。
到這總結一下,學校信息化建設當務之急是按照成果導向的方式,認真分析學校核心數據集,結合目標和現狀,制定詳細的數據標準,并強制各業務系統在限定時間內照此標準進行整改。
還用積木舉例子,首先描繪出積木大廈是什么樣子,然后把現有的系統當做積木來打磨,對整體無用的地方可以削掉(消減無用的功能),而空缺的地方必須在適當的積木塊上補充或者新造一塊(新增系統功能或者新建系統)。
這是一種分治的思路,因為現在還沒有一家軟件公司可以支撐整個學校的信息化,什么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方案…聽聽也就行了,千萬別當真。切實可行就是業務部門自己做自己的,給他們充分的選擇權,但必須按照學校的整體設計和數據規范來做,包括:功能覆蓋面、部署和托管、認證方式以及數據交互標準等。
P.S.
以上信息化僅限于管理工作相關的內容,關于教學手段的信息化是另外的課題。
不過要是教師對教學不投入,連做PPT都不走心,那還說什么翻轉課堂、電子白板…就算制備齊了也只能成為擺設。
P.P.S.
上面大部分是在聽某公司吹牛皮時候,用手機客戶端寫的,不知效果怎么樣,發出來再說。
最后兩張PPT無意冒犯作者,實在是展示效果有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