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最強大腦》里,13歲數獨神童胡宇軒用強勁實力成功逆轉。戰勝了世界排名前三的日本選手森西亨太。對方在0-2率先到達賽點的情況下,小將開外掛似的,連贏三局,最后決勝局時,隔著屏幕都覺得激動。
瑞典記憶海盜,那個上一屆的“吃素主義者”,可他的腦力并不是“吃素”的,在比賽中,他用實力碾壓中國選手。
日本心算大帝土屋宏明說,他是抱著5比0的目標來的,當然是他5對手0,但中國選手讓他有點小遺憾,他是以5-3取得勝利。他要的不是贏,而是贏得漂亮。
在比賽之前,還先派兩個原子小兄弟來試水,看看中國是否有人有資格和他挑戰。這驕傲的言語背后是靠能力支撐的,這是能力者的宣言。
只要是比賽,我都喜歡看實力選手用最快,最準,最狠的方式結束比賽。
他們是能力者,他們是神一樣的存在。他們不會拖泥帶水,而是秋風掃落葉,將對手碾殺。
也許會說,他們只是運氣好罷了。
但運氣,僥幸,只存在于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之間。
也許會說,他們只是會用策略罷了。
但策略,也是能力的彰顯。
我們不可能像節目里的人那樣擁有某種特殊能力,因為天才太少了!你我可能都不是。那我們怎樣成為生活中的實力者呢?
一、努力找準你的方向
世界粉彩,令你眼花繚亂,我們需要透過幻想,虛假,偏見,執拗等找到你的方向。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說過,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認識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如果地圖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順利行進,我們需要努力回執自己的地圖、我們努力程度越高,對事實的人生越清楚,地圖的準確性就越高。
找到方向的前提是忠于事實,明白自己到底能干什么,能把什么事做得最好?可以嘗試做很多不同的事,即使像無頭蒼蠅那樣到處亂撞,又有什么關系,至少你已經開始了。
但在做的過程中,需要思考,結合實際思考,思考什么呢?就思考哪件事做的還不錯,我是怎樣做的?要想做得更好,還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我們怎樣練就這一系列的“絕招”?其次就是,哪件事做得比較開心?就從自己最感興趣的那樣事下手。
二、花大量的時間專注某一件事
不說一萬個小時,但需要的是長期專注的去做。
想把事情做好,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如,你是教師,你想把課上好,你不花時間去鉆研教材,提煉課本內容,上課說得云里霧里,怎能算一堂好課呢?你想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教學效果,但你不去結合學生的年齡段,創新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怎么可能成為魅力教師呢?
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們花時間去學習的。其他事情也一樣。
三、推遲滿足感
有個例子,有個女生常抱怨自己的工作時間不夠,效率低下,且不快樂。她總是喜歡把容易做,喜歡做的工作擺在第一時間完成,而剩下的六個小時,就做最難,最棘手的事。
但只需要一步,就能解決問題。
她必須強迫自己在第一時間解決那些最棘手的苦差事,而剩下的時間里就顯得相對輕松了。
心理學上說,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四、及時反饋,更新創造
定了方向,練好了技能,解決了問題,都只是你自己完成,它還需要檢驗。
你是教師,學習了教學技能,但你需要學生來檢驗。
你是作者,練好了文筆,提升了寫作水平,但你需要讀者來檢驗。
你是將軍,熟通兵法,精于謀略,但你需要實戰來檢驗。
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意味著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發展的可能。
就像前面所說的地圖一樣,你需要涂改,調整,完善。
只有這樣,才不會故步自封,捍衛陳腐的觀念。
只有這樣,才有資格用絕對的實力,對這個世界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