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問題】
1、軌跡設定過于復雜。
這次拍攝的大多數畫面有三到四個定位點,鏡頭角度的多次轉變,破壞了順暢的舒適感。由此可見,原機設定的非連(手)機狀態下的起終兩個定位點拍攝延時畫面是經過謹慎思考的。軌跡設計過于復雜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失去了對畫面全程構圖的掌控,有些過渡畫面背離了最基本的構圖原則。
2、軌跡延時全程變換角度不應過大。
一般來說,一段延時攝影10秒的播放時間是比較合理的,在這十秒之內,如果鏡頭轉換角度過大,會導致“畫面急促”,失去了延時適應本來“動、靜極致對比”的核心“趣味性”。在這一點上,從藝術表達角度來說是不要試圖在一段延時畫面中表達過多的內容。此次拍攝,多段畫面都有兩個以上的主體。
例如:
光華學院和賽特奧萊,愛琴海門口和西門牌樓,甚至有速8酒店、秦統一雕塑、蜀漢酒店三個主體目標在一段畫面中的情況。而獨立的正拍西門牌樓和最后一段作為的收尾的秦陵南路畫面,因為主體目標單一,畫面感受反而要好很多。
3、拍攝點的選擇稍顯“懶惰”。
因為是隨性拍攝,起拍時間較晚,全程拍攝幾乎都是在車上完成,將設備架在車頂。這種角度幾乎沒有視覺沖擊力可言,尤其針對今天的流光主題,表達效果并不好。對于“尋找更好(較高)或者別致(低角度)的拍攝點”,拍攝時想到,但未行動。懶惰害人!
【三條經驗】
1、基于前述第一點問題加之拍攝時的有意嘗試,確認Pocket的軌跡延時是“全程勻速”而不是“點間勻速”。
也就是說:從起點到終點全程的鏡頭旋轉速度不變,不管中間有幾個定位點,也不管定位點之間的距離(角度)差距多少,都不會有速度上的變化。
例如:
設定起點在0°,第二定位點在10°,終點在30°,拍攝五分鐘,拍攝時攝像頭會全程保持每分鐘6°(30÷5)的勻速轉動,而不是從起點到第二定位點每分鐘4°(10÷2.5),又在第二定位點到終點之間每分鐘8°(20÷2.5)。
2、兩秒快門(ISO鎖定100)拍攝車輛流光,較為合適。
但畫面稍有過曝(+0.2_+1.0)。之后加裝了8級ND鏡,快門仍為兩秒,系統提示畫面欠曝(-0.2_-0.7),于是將ISO設為自動。但貌似在拍攝過程中,系統并沒有自動調整ISO以獲取合理的曝光組合。所以,“秦陵南路”之后的畫面都顯昏暗。下次嘗試同時鎖定合理的ISO。
3、后期剪輯調色。
從下向上,較為合理的調色效果疊加為:Pocket預設↑自動曝光↑自動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