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有位大哥愛好集郵,每到年底的時候,他就跑到離家很遠的郵局,預約購買下一年的集郵冊,風雨無阻。我問他,跑那么遠,你不嫌累啊?他說,現在已經方便多了,早些年都是自己一枚一枚攢起來的,現在郵局都可以打包購買一整年的了。不光是郵票,新發行的紀念幣他也一個不落,附近的銀行被搶完了,他就穿過整座城市,去幾十公里外的偏僻銀行去購買。
收藏多年,他家里光郵票就放滿了兩個書柜,其中不乏“猴票”、前蘇聯郵票等珍品。有人曾想花幾萬塊錢收他的一枚前蘇聯郵票,他不肯。財迷的我在旁邊咂舌,1950年花幾分錢買的,現在價格翻了幾百萬倍啊!
看珠寶拍賣時,也讓我感覺“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今年4月蘇富比春季拍賣,24.7克拉的緬甸鴿血紅紅寶石,以9000萬港幣的成交價成為王者。要是我戴在手上,身邊起碼要圍兩層保鏢才能放心。
拋開個人喜好,從投資的角度,我卻從來沒有想過要買這些。
首先,窮。具備收藏價值的鉆石,起碼得一克拉吧,黃金怎么得買個金條吧。放在家里的話,得是24小時有監控、治安良好的高檔小區才放心。租個銀行保險柜每年也得幾百塊;除此以外,實物商品還有保養、折舊的費用。咱都不說金戒指、金項鏈等金飾品,就說造型最簡單的金條,銀行回收時都要折價不少。郵票單價看似便宜,像我身邊的大哥,郵票放了兩個書柜,占地得有一平米吧,起步價都是2萬。
其次,門檻高。我也曾經湊熱鬧,跟著身邊的大哥買過航天鈔、生肖紀念幣,航天鈔被用來發了壓歲錢,紀念幣被扔進了家里的小豬儲蓄罐,跟湯姆熊的游戲幣混在一起。不是暴殄天物,實在是找不到賺錢的渠道。聽聞有120塊錢收100塊錢航天鈔的,網上現金收寄怕不穩妥,實體的郵幣卡市場又找不著門朝哪邊開。書畫、古玩收藏也是這個理,畢竟世上只有一個溥儀,不用專門學習、積累,只憑“這些東西看著跟我家里的不一樣”就能辨別真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投資這些,長期回報率不高。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產生現金流,無法“生錢”。不能產生現金流的東西,價格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有人捧、有人炒作,價格就會高一些;無人問津的時候,價格會一落千丈,正是所謂的“物以稀為貴”。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的座上賓銀行螺絲釘在《指數基金投資指南》中稱: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通常比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長期收益率更高;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中,現金流越高,長期收益率更高。
《股市長線法寶》的作者杰里米丁·西格爾教授對美國金融市場做過統計測試。1802年,分別投資1美元到黃金、短期債券、長期債券、股票上,經過200多年后,在2002年來看各類資產的市值:
美國股市 704997
長期債券 1779
短期債券? 281
黃金? ? ? ? 4.52
不同的投資會產生指數級的差距。無論長期或是短期的債券都無法長時間跑贏通貨膨脹,更不用說像黃金這種無法產生現金流的資產。100多年前,5兩黃金可以買下北京的一套四合院,而100多年后,5兩黃金還不夠買北京四環里不到2平米的廁所。
當然把錢投入股市也有風險,“九賠兩平一賺”,買股票買成股東,被套好多年,不僅沒有收益,還賠了不少錢。這是投資策略的問題,掌握了正確的姿勢,比如我之前分享過的價值投資、指數基金定投等,在股市中賺錢、跑贏通脹也不難。
能否產生現金流、現金流的多少,短時間差別不明顯,長期投資就會有巨大的差異。買雞要買能下蛋的雞,買房要買能租出去的房,投資要選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從一開始就站錯隊,輸在起跑線上,之后再努力追趕也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