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
后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么杯子已經滿了,繼續倒不是都流出去了嗎??”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繼續倒的話是倒不進去的?”“那如果想要倒進更多的茶水怎么做呢?”老禪師把杯子里的水全部倒掉,重新開始繼續倒水,水就沒有再流出來。老禪師說做學問也是這樣,我們在接受學習前,需要假設自己就是空的杯子一樣,虛心接受新的東西,才能學習的進來。這就是“空杯心態”的起源,象征意義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這個心態是要求每一位學員,無論他原來資歷如何、地位如何、成績如何、一旦步入新的領域必須把以前的一切暫放一邊,心態歸零。社群、微營銷的理論、理念及運作方式、方法具有許多新特點、新內容、其內涵和外延博大精深,需要不斷領悟提高。唯有遇事接物,虛懷以應,心態歸零。才能吸收快、領悟深。
相傳在很遠的古代,知了是不會飛的。一天,它看見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十分羨慕。它就請大雁教它學飛。大雁高興地答應了。
學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知了怕吃苦,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跑東竄西,學得很不認真。大雁給它講怎樣飛,它聽了幾句,就不耐煩地說:知了!知了!大雁讓它多試著飛一飛,它只飛了幾次,就自滿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很想跟大雁一起展翅高飛,可是,它撲騰著翅膀,怎么也飛不高。
這時候,知了望著大雁在萬里長空飛翔,十分懊悔自己當初太自滿,沒有努力練習。可是,已經晚了,它只好嘆息道:遲了!遲了!
在我們的身邊,有多少這樣的“知了”,就有多少這樣的“遲了”。自滿使我們目光短淺,安于現狀;懈怠使我們固步自封,坐失良機。
空杯心態就是歸零、謙虛的心態,就是重新開始。第一次成功相對比較容易,第二次卻不容易了,原因是不能歸零。長安集團的總裁,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采訪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往往一個企業的失敗,是因為他曾經的成功,過去成功的理由是今天失敗的原因。任何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周期性變化。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風水輪流轉,經濟學講資產重組。電視劇有句道白:生活就是不斷的重新再來。不歸零就不能進入新的資產重組。就不會持續性發展。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自己的知識與經驗。而心態就要象一只杯子,如果已經裝了一些牛奶,如果想換成咖啡,必須把牛奶倒掉,變成空杯狀態才能有純正的咖啡味道,也才能別人給你一分,就會吸收一分;給你半杯,就會吸收半杯;給了全部就照單全收,再加上自己的體驗,便會比別人多了一整套經驗。
成功是學習的過程。尤其在經濟知識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過時的知識等于廢料,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的攝取能量,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生存下來。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整合,只有這樣才能創新。整個世界都在進步,你要想超過千萬個甘于平庸的人,你就得不斷的學習。學習才是永續成功的動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生亦如此。
學習是積累財富的過程,是創造財富的過程。當今學習就是創收,學習就是創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人指路不如自己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