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松浦彌太郎的書。松浦先生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也是給我帶來很大影響的作家,他的書我都想反復看。記得他有一篇文章,叫《雙臂交抱是大忌》,里面說到:“
翹腳的習慣最好也改正過來。因為這看起來傲慢,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在場的人是很很失禮的事。更重要的是,翹腳還是造成骨盤移位的原因之一。
”之前還蠻喜歡蹺二郎腿的,覺得很舒服,就是因為看了這篇文章,我之后都沒有再蹺二郎腿了。
又如在《和金錢做朋友》一文中,松浦先生提到:“不是使用金錢,而是對待。如果你像面對朋友一般地珍視錢,那么,或許金錢也會轉而珍視你。”看了這篇文章也改變了我對金錢的態度,不再簡單地把錢當成買東西的貨幣,而是把錢也是當成有生命的物品,不要隨便把錢皺成一團,不把錢隨便塞在口袋,買一個合適的錢包,讓錢舒服地在里面休息。
接下來為大家節選松浦先生《100個基本》中的內容。
一切自己負責,指責他人也無濟于事。
好事、壞事,我們會經歷各種事情。無論發生什么事,我認為“一切的起因都在于自己”。不推到他人、社會的身上,不去指責他人,也不怨恨這社會。不管發生什么,自己處理,自己主動承擔責任。大體的事情,都可以自己負責解決。只有帶著“說服自己的關鍵是在于自己”的覺悟,才可能不依存于他人,用自己的雙腳走下去。
這個我很贊同,慢慢地也不喜歡去抱怨了。我覺得喜歡抱怨的人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以為整理世界都要圍著他轉,只要事情不按他想的方向發展就怨天尤人,我只想說,對不起,你真的沒那么重要!
簡單地生活,要做的事情保持一點點就好。
簡單思考后,選擇少量“應該做的事”。如果其中有復雜的事就簡單化,認認真真地拼命做到最好。如果什么都插一手,最后的結果不過是每件事都半途而廢罷了。“想穿紅色的,也想穿藍色的”,兩種顏色都上身,只會顯得不倫不類。只要有“想要那樣,又想要這樣”的想法,就不可能全部實現。不能明確目標,凡事都只能是淺嘗輒止。
最近很流行的觀點就是:Less is more.也即少就是多。人在做計劃的時候很容易一股腦塞進很多東西,可是安排越多,平均每一項完成的質量也越差。當你想要把所有東西都抓住,到最后往往什么都抓不住。人不能太貪心,我們要學會做減法,找出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集中精力去攻克它。
做被錢喜歡的工作,過被錢喜歡的生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人對錢都是如此。對工作和生活來說,錢都很重要。錢是經常幫助自己,像朋友般的存在。所以每次打開錢包時,都問問自己的內心吧。“把錢用在這上面,它是會討厭,還是高興”。以此為基準,摸索被錢喜歡的工作方式,被錢喜歡的生活方式。
想想,錢也算是跟我們最密切貼身的物品了,沒有錢我們寸步難行。把它當作有生命的朋友那樣對待吧,換位思考,想想,你的金錢朋友想要怎樣被對待,那就按它想被對待的方式那樣對它吧,我相信,你善待金錢,金錢也會善待你的哦!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個人。
上廁所的時候,要想到下一個用的人。扔垃圾的時候,要想到將垃圾送到垃圾場的人、回收運輸的人、處理垃圾的人。做雜志的工作,要想到校稿的人、印刷的人、裝訂的人、將書運到書店的人、為我們賣書的人,以及讀者。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要忘記人的存在。我想牢記這一點做事。
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思考我們的行為會不會給他人帶來不良影響,如果在給自己帶來便利的同時會給他人造成不便,就要慎重考慮了,盡量不去做這樣的事。我們宿舍有時會叫一些含湯的外賣,湯喝不完,我們都會把湯倒到廁所,而不是直接扔垃圾桶。直接扔垃圾桶的話,液體的湯會給收垃圾的阿姨造成不便。
八勝七敗的法則
大獲全勝之后,就會有徹底潰敗的危險。一切太過順利了,福兮禍兮所依,有可能會受傷或生重病,或者有麻煩事不期而至。像相撲比賽那樣,想著八勝七敗就好吧。比起好壞各占一半,追求稍微領先一點點的勝利,我認為是最美妙的。明白自己也有贏不了的時候,對勝利保持謙遜之心。維持相應的平衡,是世間萬事得以永續的秘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受人生有勝有負這樣的現象,我是慢慢在學習接受。越來越不去強求事情一定要往自己要的方向發展,去信任生活,相信生活給我最好的安排。很多事情都不是由自己的一己之力能夠決定的,很多其他的因素是不可抗,太執著的話,就像雞蛋碰石頭,最后頭破血流的是自己。
常對自己投資,為體驗花錢,不用貧窮的方法學習。
錢要用在豐富個人體驗和感受上,這才算是為自己投資。要帶著給自己播下種子的意識使用金錢。給自己的投資有很多種類,學習就是其中之一。這種時候,千萬不要吝嗇金錢。大家思考的都是“怎樣經濟實惠地學習英語”,但真正要學習一件事,最快最直接的方式難道不該是毫不猶豫地花錢嗎?
人都是趨利的,喜歡免費的午餐。但是,花錢買的學習和體驗常常有遠超網絡上免費內容的價值。通過錢換來的學習培訓常常還會幫我們節省時間,省去了那些搜索資料和走不必要的彎路的時間。
常保持指尖和手的清潔。
要常保持指尖和手的清潔。無論是碰觸東西,還是工作的時候,手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握手、遞東西,手作為交流的媒介,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作為最活躍的工具,千萬不要疏于對它的修剪和照料。
這個我也要提醒自己,指甲長了就要及時修剪。好像有專門為手部護膚打造的護手霜,要買一瓶來用用。
去思考,這樣做會給他人帶來幸福嗎?
開始行動前,無論多小的事我都會自問:“這樣會讓他人幸福嗎?”這個習慣很重要,并會反映在工作姿態中。日常的每分每秒,都要用來反問自己:“這樣他人會幸福嗎?”將這個納入到日常的練習吧。
在做事情前先自問我這樣做他人會幸福嗎,這是一種先知先覺,可以避免給他人帶來不愉快的體驗,比如,口不擇言。
不為自己設限。
是誰讓你萌生“已經沒辦法了”的感覺?我想,多半是自己吧。當然凡事總有極限,比如環境不允許,物理上辦不到,時間不夠等。但是,在到達真正的極限前,往往是自己先設限。即便認為“已經很努力了”,也有可以深入的空間,天外有天。只要不抱著“算了,就這樣吧的心態”,就能向更深更遠的地方冒險。
很多限制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或者說,你并沒有那么想做這件事。如果你想做這件事,就有一百萬種方法去做這件事,如果你并不想做這件事,就會有一百萬種借口。我覺得要多開闊自己的視野,多看書,多學習,多體驗一些精彩的活動,不要原地不動,走入生活,這樣會接觸到很多厲害的人和事,這樣想突破自己的欲望就會被激發出來,當你知道有很多人都完成了了不起的事情,你也會更有自信去冒險!
磨礪心智。為此讀書、聽音樂、欣賞戲劇、接觸文化。
今后是體現人性之力的時代。要增強作為人的力量,就必須磨礪心智。去看書、聽音樂、欣賞藝術和戲劇吧。與文化接觸,能成為磨礪心智的契機。而只有自己走出家門,和文化進行“實際體驗的接觸”,才能真正磨礪心智;才能提升品味,進而化作自身成長的食物。
我覺得人要持續保持成長就是要一直學習,學習跟年齡無關,年齡真的不是借口,人生經驗并不能完全取代書本知識。不過關于學習,鬼腳七提到學習是一種自愿、清醒而充滿喜悅的過程,倘若沒有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就不要強迫自己學習。我很贊同。
ps:松浦先生除了這本《100個基本》,還出版了《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嶄新的理所當然》、《謝謝你》、《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等書,這些書我都看過,都很不錯,建議大家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