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籍《變態心理學》,第二章異常的理論與治療。
社會文化取向:將心理障礙看作環境條件和文化規范的結果。
生物學取向:將這些障礙看作異常基因和神經生理失調的結果。
心理學取向:將障礙視為思維過程,人格類型和條件作用的結果。
所謂的“心理障礙”正是社會給這些行為、感受不同社會和文化規范的人貼上的標簽。
理論:是一套思想體系,它提供了一個框架,人們可以在此框架下就某個現象提出問題,收集關于該現象的信息并加以闡釋。
療法:是一種治療手段,通常以某一現象的理論為基礎,闡述該理論所認為的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
生物心理社會取向認為,心理障礙的發生和發展常常是生物、心理和社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增加多種心理問題風險的那些因素,被稱為跨診斷高危因素。
素質-應激模型。誘因可以是生物的,如引起人體特定激素分泌失調的疾病,也可以是心理或社會的。如創生事件。只有當易感性和應激同時作用于一個人時,心理障礙才全面顯露出來。
心理障礙生物學理論的支持者擅長開處方。心理學取向和部分社會文化取向的支持者最常使用的心理治療。
藥物和心理療法對于治療很多障礙都有效。社會文化取向的支持者可能會致力于改變社會政策或易感個體的社會狀況以改善其心理健康。
第一單元生物學取向。
一、腦功能失調。
后腦:包括所有位于后部的腦結構,最接近脊髓。中腦:位于腦的中部。前腦:包括所有位于前部的腦結構,后腦位于脊髓的頂端,對于基本的生命機能非常重要。它包括延髓,幫助控制呼吸和反射。橋腦:對于注意和睡眠時間控制非常重要,網狀結構:控制覺醒和對刺激的注意的神經元網絡。小腦主要和運動協調有關。中腦包括上丘和下丘,傳遞感覺信息和控制運動,以及黑質,調節獎賞反映的關鍵神經通路。
大腦的外層稱為大腦皮層。每個半球都分為四個腦葉: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
丘腦:將來自感覺接收器的信息傳遞給大腦。下丘腦位于丘腦下方的一個小結構,調節進食、飲水和性行為。
邊緣系統:在大腦中央和周圍是與下丘腦緊密相連一組腦結構,調節很多本能行為。
杏仁核是邊緣系統的一個結構,對恐懼等情緒有關鍵作用。
海馬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在記憶中起重要作用。
二、生化失調
1.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他們在腦和其他神經系統部位,將神經沖動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
突觸末梢與鄰近神經元的胞體或樹突之間有很小的間隔,稱為突觸間隙或突觸。
再攝取:神經元向突觸間隙釋放神經遞質和重新吸收神經遞質,從而降低突觸間隙中的神經遞質的含量。
降解:接受神經元向突觸間隙釋放出的一種酶。
心理狀狀還與樹突上神經遞質受體的數量和功能有關。
5-羥色胺這種神經遞質經過很多關鍵的腦區并影響其功能。
多巴胺是強化或獎賞體驗的相關腦區中的重要神經遞質。
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種主要由腦干神經元生成的神經遞質。
2.內分泌系統。這個腺體系統分泌多種叫做激素的化學物質,并直接將其釋放到血液中。
激素在整個身體中傳遞信息,并可能影響到人的情緒、能量水平以及對應激的反應。
垂體:主要的內分泌腺,由于它分泌的激素種類最多,并且制約著其他內分泌腺體的分泌。
三、異常的遺傳因素。
行為遺傳學:專門研究人格與異常的基因。
多基因過程,個體多個基因的變異導致了特定障礙的發生。
抑郁癥是多個基因變異的共同結果。
1.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基因因素會影響我們所選擇的環境類型,環境又會強化基因對人格和興趣的影響。
第二,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可以通過環境作為基因傾向的催化劑來實現。
第三,表觀遺傳學是一個有趣的新研究領域,他指出環境條件可以影響基因表達。
表觀遺傳學在人類心理病理學中的作用才開始得到研究,但是它可能非常重要。
四、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有助于緩解精神病癥狀,包括幻覺和妄想。
抗抑郁藥:減輕抑郁的癥狀(悲傷、動機底下、睡眠不良與食欲不振)。
元素鋰存在于海水、天然礦泉水和動植物組織中。它被廣泛的用作情緒穩定劑,特別是治療在抑郁和躁狂(情緒高漲、易怒、夸大、參與危險活動)之間反復的雙相障礙。用于治療躁狂癥的藥物有抗驚厥藥。
抗焦慮藥:巴比妥、苯二氮類
五、電休克治療和新型腦刺激技術。
電休克治療(ECT)是在20世紀早期引入的最初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
電休克治療包含了一系列治療方式、治療過程,通過患者腦部的電流會引起腦痙攣發作。
重復經顱磁刺激(rT MS)技術將患者暴露于針對特定腦結構的重復性高強度磁脈沖中。
深部腦刺激技術中,將電極通過手術方式植入特定腦區。
迷走神經刺激技術中將電極附著在迷走神經上。
六、精神外科手術。
將精神病患者腦中的額葉和低級中樞之間的聯系切斷。
精神外科手術。
七、生物學取向的評價。
盡管目前非常流行,但生物治療并非萬能,不是對于每個人都有效。
一些針對生物治療和藥物治療的批評者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人們將依賴藥物而不是去處理造成他們心理障礙的生活問題。
環境和心理過程的能夠影響生物功能。
四、人本主義取向
人本主義理論:人天生就有追求善和完滿生活的能力。
最具影響力的人本主義理論家卡爾?羅杰斯提出的。羅杰斯認為,當外界的不當的壓力不存在時,個體會自然的朝著個人成長、自我接納和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自我實現是指實現他們在愛、創造力和意義方面的潛能。
1.人本主義治療的目的表述為通過自我探索來幫助來訪者發現他們最大的潛能。
來訪者中心療法,治療師作為幫助者與來訪者真誠地溝通,他們扮演的角色是某個可靠的人物,而不是權威人物。
反映:它是一種回應方法,治療師用它來表達自己想要理解來訪者的經驗,并嘗試進行交流。
2.人本主義取向評價。盡管一些研究顯示來訪者中心療法比對照療法的效果更好,但另一些研究者沒有得出此類結果。有些治療師認為,來訪者中心療法適用于治療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礙,但是不足以治療癥狀嚴重者。
五、家庭系統取向
家庭系統理論:把家庭看成一個復雜的人際系統,他具有自己的等級劃分和規則,制約者家庭成員的行為。
家庭系統治療:個人問題總是根植于人際關系系統,尤其是家庭系統。
行為家庭系統治療著眼于家庭溝通和問題解決、父母和青少年那些有障礙溝通的觀念,以及障礙問題解決的系統障礙。
家庭系統取向的評價。家庭系統治療可能尤其適合兒童,因為兒童比成人更糾結于家庭。
六、第三浪潮取向
第三浪潮取向(第一取向為行為取消,第二浪潮取向是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在心理障礙的理論和治療中逐漸引人注目。情緒調節不良是跨診斷的高危因素。
辨別行為療法。
辨證是指在容易產生某種形式的心理變態的人群中,在幾中沖突意象或情緒之間的情緒緊張狀態。
史蒂夫?海斯(接納和承諾療法ACT)的關鍵假設是經驗回避,即回避令人痛苦的想法、記憶和感受,這是很多心理健康問題的核心。
第三浪潮取向的評價,對以情緒焦點取向為基礎的治療進行的有效性研究顯示,這些療法可能有助于治療廣泛的精神健康問題。
七、利用新技術提供治療。
通過訓練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所提供的上述干預手段,遠遠不足于解決現實世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問題。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應用軟件等新技術,正越來越多地被用于提供心理健康護理,而且其有效性大有前景。
第三單元社會文化取向
第一,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是多種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危因素。
第二,戰爭、饑荒和自然災害造成的社會動機和解體,恰是對心理健康有極大影響的高危因素。
第三,即使沒有承受社會經濟方面的壓力,有些社會規范和政策會議污名化和邊緣化某些特點的群體也會增加這些群體的成員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第四,社會可能通過隱性和顯性的規則來決定什么樣的異常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從而影響其成員表現出的心理病態類型。
一、治療中的跨文化工問題。
第一,絕大多數心理治療關注的是個人,包括個人的無意識沖突、功能失調的思維方式、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等。
第二,絕大多數心理療法重視情感表達和對個人煩惱的揭露,但是很多文化強調要對情感和個人煩惱進行約束和克制。
第三,很多心理療法希望來訪者主動與治療師交流他們的每個人煩惱和愿望。能就引起狀況的愿意提出一些看法,并表明他的想要的改變。
第四,很多少數族裔的來訪者屬于社會經濟地位底下的群體,而他們的治療師則屬于經濟社會經濟地位中上的群體。
治療中的性別匹配或許是重要的。
二、文化中特定的療法。
土著美國人的治療過程同時關注生理,心理和個人的宗教習俗。
三、社會文化取向的評價。
社區心理學和社會工作這兩個職業領域就是著眼賦予個人改變其社會狀況的能力,從而幫助他人提升心理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第四單元。預防計劃。
一級預防是指在障礙產生前阻止其發展,二級預防側重在障礙早期階段識別出障礙,從而防止障礙的進一步發展。三級預防關注已經患有障礙的人們,防止障礙復發,減少障礙對人們生活質量的影響。
第五單元有效治療的共同要素,第一共同要素就是白發者和治療師的良好關系。第二所有治療師都要向來訪者解釋或說明他們痛苦的原因。第三,絕大多數治療的都鼓勵來訪者直面痛苦的情緒。并使用技巧來幫助他們降低對于這些情緒的敏感度。
第六單元本章整合,只有整合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模型才能提供心理障礙的全面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