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提要
2005年8月25日,一個清華大學的優秀畢業生,一個被保送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女學生,一個才華橫溢的天子驕子,在丈夫提出離婚后的一個清晨槍殺了丈夫。當時這件事震驚了美國與國內,我們可以從網絡上看到當時的報道。
案件詳情
2004年,主人公田羽(化名)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被保送到美國就讀博士學位,一同前往的是她同樣清華畢業的丈夫,其丈夫作為陪讀身份獲得美國的求學機會。在美國求學的一年多里,兩人由于性格的差異、觀念的不同,爭吵不斷。比如丈夫是性格開朗,善于交際,認為人在他鄉,多個朋友多條路;而田羽則是性格內向,不愛結交朋友,認為只要兩人過好生活就行,常常需要丈夫在家單獨地陪伴,不然覺得孤獨。他們的摩擦不斷,丈夫的一句話“你看看別人怎么做女人的,你是怎么做的?”讓底子里自卑的她對自己充滿了否定,也懷疑丈夫結婚的初衷是不是出于愛。
丈夫也不止一次提出田羽的愛讓他窒息,最后提出了離婚。這就讓田羽受不了了,她一直認為,結了婚就不能離婚的,離了婚一輩子就不會再有幸福快樂,就會郁郁而終,像媽媽一樣。她對離婚充滿了恐懼,在與丈夫討論無果后,她起了念頭:或者我把他殺了,或者他把我殺了。在案發前一晚,她思前想后,她希望得到幫助,得到關心,她打電話給一個普通的朋友(事實上,她一直沒有交心的朋友,在這種情況下,都不知向誰求救),而那個朋友也因為不知對方是誰而快速掛斷了電話,她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都掐斷了。后來她回憶說,她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式,所以在第二天清晨把還在睡夢中的丈夫槍殺了。兩個年輕有為的青年一個葬送了性命,一個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最后改為無期徒刑。
我們一定覺得太不可思議了,正如主持人所說:現在離婚率那么高,要是每個人離婚都導致命案,那得失去多少生命!我想知道,當時她經歷了怎樣的心理過程與思維過程,這些過程是如何導致她一步步最終實施行為的。她又是怎樣的書呆子,不會尋找更多的方式求救!我更是納悶,就算媽媽的離婚導致她對婚姻有很消極的想法,但那么多年的讀書,難道她就沒有覺知醒悟嗎?讀書的價值在哪里?再多的喟嘆都顯得蒼白無力,唯有走入與真正的了解。
田羽的成長過程
田羽是獨生女,父親是某重點大學的歷史教授,母親是一工廠的工人,這樣的結合讓我們自然想到知青下鄉。知青在農村娶到一個老婆,然后一家人回城。由于較大的文化差異,夫妻矛盾日漸突出,妻子整天疑神疑鬼,懷疑丈夫外面有女人,總是說些諷刺的話。離婚吧,我理解這對于一個沒有經濟收入與沒有文化的女人是很困難的決定。離婚不成,夫妻爭吵不斷。所以從田羽記事起,爸爸媽媽常常吵架。即便是獨生女,也沒有享受過諸如手拉手、擁抱這些家庭常見的表達情感方式。他們家一直沒有愛的表達,沒有情感的交流。用田羽自己的話說,她與父母的感情是很疏離的。而他們交流的唯一話題就是田羽的學習,田羽的心里想著:或許通過努力學習,通過一次次好的成績換來爸爸媽媽的不分開。所以,一直以來,她用盡全力的去學習,為了爸爸媽媽學習,正如專家形容的那樣:她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沒有注入情感,學習沒有注入血液中。
讀到這里,是不是對這個小女孩充滿了同情?兒童,是需要獲得父母愛的滋養的年齡,是需要在愛中成長的年齡。可是,她既沒有獲得愛,還承擔了她不該承擔的壓力。所以,可以預見,她如果沒有更多愛的獲得,沒有更好的調整,她遲早會承受不住的,是要爆發的。
?繼續回到她的家庭。父母沒有因為她優異的成績而有好轉的跡象,他們的矛盾日漸升級,他們同在一個屋檐下,吃住卻分開。媽媽還常常在床底下放一把錘子,是為丈夫準備的。爸爸擔心媽媽做出什么危險的事來,把家里所有尖銳的東西都藏起來。我很難以想象這是怎樣的生活,而且生活了那么久,父母雙方承受多大的精神壓力,田羽的內心又因為這樣的家庭環境經歷著什么樣的創傷!
田羽最終無法通過優異的成績挽救家庭,這本來就不該她來承擔。她的父母在她讀大一時離婚了。離婚后,媽媽沒有經濟來源,住在環境非常差的地下室里,非常地孤獨與痛苦,并在51歲的年紀去世了,用田羽的話說,媽媽是郁郁而終的。
媽媽的離去讓她充滿了內疚自責,她認為自己沒有幫助媽媽更好地生活,在媽媽最需要的時候不在她身邊。媽媽的離世加重了田羽不良的情緒,她變得更加內向,也無形中習得:離婚了就會很悲慘,就會像媽媽一樣孤獨終老!
通過她的成長經歷,我們大概清楚了為什么當她丈夫提出離婚,她的反應會如此激烈!我們說,一個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是不是讓我們更理解她,更同情她呢?
環境塑造人
兒童毫無選擇的降落在某個家庭,父母言行舉止是他們獲得對世界認知的首要方式,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他們都毫無保留地模仿。恰恰是父母的無意識或者叫無知,忽略了我們對兒童人格的影響,這個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父母的意識觀念、言行舉止作為環境的重要部分作用在兒童身上。我愿自己是好的環境,給孩子以滋養。而我認為,最好的環境就是成為最好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