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匯報工作是免不了要過的一關,上至管理層下至職場小白皆如此。
尤其我們公司,很愛開會。隔三岔五就要匯報工作進度,會開的多了,通過觀察,大致可以從匯報中的表現判斷出一個人的能力如何。
經常有新人問我一個問題,“咱部長(A)平時看著人很勤快啊,辦事風風火火,各個部門亂竄,成天有做不完的事,感覺部門里的事情他都玩得轉。反觀他頭上的主任(B),平時也不怎么管事兒,感覺很閑的樣子,能力似乎也不如部長啊,為何他能成為主任呢?”
我往往會提醒他們,注意觀察開會時候兩人的表現。
我們隔段時間就會所有部門匯總到一塊,然后一起了解項目進度,探討下一步的計劃。
這時候,A和B都要向總導演匯報情況。
A往往會在B前面先開腔。他的匯報特色就是“長”,事無巨細,小至具體制作環節,大到各部門的溝通協作,他都會匯報一通。你不得不說,他準備的很充分,每個點都有所涵蓋。可是,就是有種隔靴搔癢,撓不到心坎上的感覺。
而由于匯報時間長,我們往往聽到后面就有點昏昏欲睡了。我想,總導演也是如此吧。
輪到B匯報時,他會直接拎出目前制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展開論述,然后給出具體數據——該障礙反復發生過幾次,造成了多少返修,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間。這樣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讓我們聽著也跟著精神起來,畢竟這是關系到我們切身利益的問題。
之后,再由這一問題往其他方面延展,并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供參考,即使最終總導演沒有在這幾個方案中挑選,但也會以這些方案為基礎做調整,同時也會帶動與會人員參與討論,給出補充。
開完會,我再和新人們聊天,問他們還有疑惑嗎?他們似乎都有所領悟的樣子。
其實,忙,不見得是真忙。不忙,也不見得是真不忙。
做事情,尤其是職場中,格局很重要。在其位謀其事,弄清楚哪些是自己該做的事兒,哪些是可以交由其他人完成的事兒。事事親力親為,恰恰反映出管理能力的欠缺。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在什么樣的位置上,你的思維就要提升到相應的高度,如果還停留在過去的模式,你累,底下的人也會累。
就拿匯報這事來說,A還是停留在底層員工的思維模式上,部長之于他的意義僅僅是多了一些要做的事情而已;而B,看似閑,其實通過他的匯報,可以了解到他所下的功夫并不比A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花費大量的心思去觀察和記錄制作流程中的關鍵性問題,撥開表面現象,直切要害,他從整個項目的大局出發,闡述這些問題對于各個環節的影響,并且還能給出相應解決方案,當方案敲定后,又能夠選定相應負責人執行,并且自己實時監督跟進。這樣的匯報有料、有效、有格局。
我想這些,就是A永遠也追不上B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