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感覺 notes2

修辭(rhetoric)
挖坑,待補。。。

  • 古典修辭 (古希臘-19世紀興起成熟,19時期后半期-20世紀上半期沒落)

  • 說服,辯論,口語表達

  • 藝術,詩歌,書面表達

  • 修辭的第三重功能

  • 發現性認識的造型?(作者在序章一埋了坑,待填)

幾點感受:

  1. 一直把修辭當作書面表達的手法,以為它只有藝術性,而不知它還有說服、辯論的一面。
  2. 讀作者介紹的修辭,感覺很像是濾鏡,讓事物偏離尋常色彩。
  3. 發現性認識的造型是啥?序章木有展開講,好奇中。
  4. 自己的寫作受過兩波壞影響。一次是高中應試的八股,結構死板,追求詞賦華麗,實則空洞無物。一次是按科研方向培養學生的本科教育,所讀只有文獻,所寫也是水水的文獻綜述和實驗報告。要客觀要理性,言必引用。不參考文獻,似乎自己已不會講話。慢慢的,不敢寫,不會寫,下筆僵硬。
  5. 對于不熟悉的領域,不懂不知曉的地方很多,讀書筆記似乎以總結摘錄為主比較好,要的是理解作者的原意,可不敢隨意發揮隨意聯想。

書摘:
本來修辭是為了尋求一種似乎稍微違反常識的作文規則的表現而發生的,有時甚至是帶有違背語法的野心而出現的。這就是以打破機器無聊的平凡的表達方式(換言之,正常的表達方式)的框架而使對方出其不意的一種技術,是發送者使接受信息者感到吃驚的戰術。其目的是既在于說服又在于藝術性。

過去,在修辭學開創時期的研究者們一定發現了在違反規則的方法之中也有規則性這一重要現象(這也是我們對于語言表達中的‘自由’的理解過于淺薄而導致我們于修辭學分手,近而草率地對過去了的事情棄之不顧的原因),并為之歡喜雀躍。

著眼于規則性或形式性并為之驚嘆不已的修辭學研究者們,不斷地搜集大量獨具創新的表現(許多卓越的文學作品和論述),并加以努力分析,從中組建起一個技術體系。這就是古典名作的研究。而當初他們發現這個規則的時候,他們誤認為從典范的作品中抽象出的理論就應該具有作為典范的約束力。于是,被精心提煉的令人著迷的古典修辭學忘掉了它曾經違反語法、嘲弄語法之事,而企圖與典范的語法競相并列來合法地支配寫作。這個以靈活性見長的修辭學,不知不覺中作為死腦筋的老師開始炫耀起來。不久被拋棄,說來也是理所當然的趨勢。
...
無論哪個國家都有這種教導,既要訓練我們追求名副其實的這種直率表現的美德。愚蠢的我們似乎不折不扣地相信了它,認為毫無必要在繞圈子、說俏皮話方面花功夫;事物大多有自己的真名,所以用不著特別修飾而以真名稱呼為好,等等。就是這樣一種庸俗而中聽的語言寫實主義的教導,以及我們過于樂觀的科學主義/理性主義/實用主義,甚至連同被女人的化妝所欺騙的懊惱面孔也都混為一談,是我們的語言感覺失常了。我們不知不覺開始相信語言是很便利的交流工具——作文、書信都是用心寫的,所以把想到的坦率而忠實地寫出來就行,沒有必要裝模作樣——語言是傳達思想的,所以不必拘泥形式,隨意寫就行,古老的形式盡管丟掉好了——這之類的、包括直率和自由各45%的真實教導,奇怪地被疊加在一起,是我們的大腦90%不聽使喚。其結果是我們深信了——語言是可以不要技術的勞苦而坦率忠實地記錄事物的工具——這一可怕的謊言。

森羅萬象中,其實沒有真名的東西更多,如果僅按此辭典上的意義使用單詞的話,就連有限的自己個人的心情都絕對不可能準確地記述——這一明顯的事實,我們就究竟為什么忘掉了呢?本來不只是為了駁倒對方,也不是為了修飾詞語,而正是為了盡可能如實地表達我們的認識才需要修辭技術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