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拉松的人都知道撞墻(the bonk)是怎么一回事,相信不少跑馬拉松賽全程的人有過撞墻的體驗,當你邁不開腿,配速明顯降低,但又有心無力加速的時候,你會后悔自己為什么要參加這場該死的比賽,責怪自己訓練不夠,嚴重一點的甚至會開始懷疑人生。
什么是撞墻呢?道理也很簡單,跑步過程中,人體運動需要的大量能量來自體內的糖,分別是血糖,存儲在肌肉中的肌糖原和存儲在肝臟中的肝糖原。按常識統計,一個正常成年人體內的糖只能供給30公里左右的的跑步距離,這就是為什么跑馬拉松的人撞墻通常發生在30公里-35公里處。所以大家平時訓練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這也是馬拉松的魅力所在,每一場馬拉松都要認真準備和對待。
你可能以為接下來我要說我的巔峰時刻就是通過刻苦訓練,克服撞墻和其他困難,順利完成第一次全程馬拉松,達到自己的巔峰時刻?嘿嘿,你錯了。我是選擇上海作為我首個馬拉松賽的地點,確實按計劃刻苦訓練了四個月,最后參加了2014年的全程馬拉松,但因為之前參加的24小時接力還沒有完全恢復,到了39公里處,小腿抽筋,最后的三公里只能慢慢走到終點,沒有能夠按目標進入4小時,失望的情緒和感覺自我實現的情緒交織,應該不能算巔峰時刻。
但是我并不后悔,2014年上海馬拉松賽兩周前參加的2014年18-19號在上海滴水湖的24小時接力,是我這一生最難得的體驗,有機會我希望能每年都去參加。24小時的馬拉松、環球小姐、唇腭裂兒童,這三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詞因為同一個關鍵詞——“慈善”被聯系到了一起。
我作為隊長,組建了由六名IBM CDL(China Development Lab)的員工參加了參加了這場盛事,取名叫IBM夢想隊,六個人輪流接力,每個人跑五公里或十公里,連續24小時,從10月18號早上9點跑到19號的早上9點,地點在滬郊滴水湖畔。開始還有一個小花絮,跑第一棒的200多人,從起點出發后,大家按道理應該是出門往左拐,結果是大家都隨著環球小姐們往右跑了,跑出500米后才發現不對,而環球小姐們只跑了不到100米就停下來準備回家了,才紛紛掉頭。24小時,從早上跑到晚上再跑到早上,我們隊清晨的一棒5:00am-6:00am十公里是安排我跑的,跑著跑著看到朝陽迎著自己升起,那一刻身體雖然疲憊,但心靈真的是達到了極大的滿足。有好幾分鐘,我放慢腳步,細細體會自己的情緒,真的陶醉在其中,希望這個景色能一直印在自己的腦海里。
第二天8點31分最后一棒是張紅兵,還剩29分鐘,以他5公里19分鐘的成績,要完成是很輕松的事,可惜他的舊傷復發了,在最后折返后的兩公里處沒法再堅持了,我們順著賽道找到他,六個人一起扯著隊旗慢慢往終點跑去,雖然最后一棒的時間超時,沒法計入總成績,但我們依舊非常開心。最后我的累計里程是45公里,團隊累積成績250KM,排在混合組的第28(總共108支隊伍)名,全部隊伍排名的第55名(總共157支隊伍,其實總的隊伍數量是200支,有的因為中途違規,最后沒有成績)。這里感謝一起渡過24小時的六位小伙伴還有可愛的后勤隊員,有機會我們再一起出發。
據微笑行動中國基金項目負責人吳偉介紹,“2014滴水湖24小時慈善無間斷接力跑”所收到善款,將能為80名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兒童進行免費手術。
2015年我已經離開了IBM,再發起夢想隊參加滴水湖24小時的時候,召集老隊員,居然發現已經有一半的人已經離開了我摸。因為工作,有的人已經不在狀態,但還是很開心地去享受了24小時的接力,雖然那兩天的天氣實在是惡劣,大雨磅礴。
2016年因為比賽的時間被各種因素一再更改,沒有能夠成行,期待2017年能再次召集IBM的舊部或者新公司的成員一起跑。為愛,為慈善,一起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