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過一則小故事:
一個小孫子問爺爺:“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經典書,但就是猜不透書里的意思。這樣讀書有什么收獲呢?”
爺爺遞給小孫子一個裝煤的籃子說:“去河里打一籃子水回來。”小孫子照做了,回來時籃子的水已經漏完了。爺爺讓小孫子繼續去打水,回來時籃子還是空的。小孫子疑惑不解,爺爺說:“你真的認為一點用處都沒有嗎?你看看這籃子。”
小孫子看了看籃子,發現與之前相比,籃子十分干凈,已經沒有煤灰粘在竹籃上了。
爺爺說:“孩子,這就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可能記住了只言片語,書里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已經進入到你的心靈,隨著你慢慢長大,它會影響你,會凈化你的心靈和思想的。”
很顯然,這里所說的“讀書”不是讀普通的書,而是讀“古典書籍”,也就是“經典”。
那么何謂經典?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經典是這樣一種著作,它永遠不會完結它所要述說的東西。中國當代學者錢理群先生也說過: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
對此,我深信不疑,尤其是在信息爆炸時代,探討并指導閱讀有什么意義,至為重要。
最近看過的這本小書《深閱讀》對此作了簡明而深入地闡述。此書告訴我們人類的思想深度猶如地層深處流淌著的清流,我們平時遇到的各種麻煩是河流表層的濁水,濁水很苦,只要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唯有通過讀書掌握了“深潛能力”,才能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尋到可貴真理,即隱藏在書背后的那股清流。
《深閱讀》的作者是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學者。有關讀書的意義,他個人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閱讀完本書就會有深刻體會。此外,他還出版了商務和教育學方面的著作。
《深閱讀》的副標題是: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薄薄的一本書,如一本小冊子,在有限的篇幅里,作者主要闡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審問讀書的意義;而是閱讀經典的魅力;三是創新性讀書方法。唯有知曉這些要素,才能感受到“讀書”的力量,找回生而為人最寶貴的財富。
1. 審問讀書的意義
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無處不在,通常你想要獲取什么知識,一鍵搜索瀏覽,就會得到很多信息。如此,就會慢慢習慣于碎片化的淺嘗輒止,接著我們又面臨著選擇的兩難境地,難以判斷信息的真偽,于是乎各種問題和煩惱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無法深入其中。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可以足不出戶地了解世界,閱讀電子書,但海量信息的撲面而來,也會令人無所適從。正因為如此,讀者自我的思想深度,精神境界至關重要。我們得知道什么是讀書,為什么需要讀書,以及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同樣是讀書,所讀的書不同,意義也就完全不同,讀書的意義大體分為三種。
第一是獲得信息為目的的讀書,例如迫于工作和考試的需要,不得不讀書。第二是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時間。第三是為了深化思想,豐富精神而讀書。
讀不同類型的書,對于人有不同的影響。培根在“論讀書”里有精彩的論斷: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邏輯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2.閱讀經典的魅力
當今時代被稱為信息化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也許正生活在一個“信息匱乏”而非“信息過剩”的世界里。
讀書很少問題太多,很多人無法選擇讀什么書。如此惡性循環,令人身心俱疲。
尼采說:面向大眾的書常常散發著惡臭。
如果真的在我們無從選擇讀什么書時,《深閱讀》里說,那就讀名著中的名著,經典中的經典。
比方說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文中生動的描述了一個走投無路的人最終在精神上重獲新生的故事。我在大學里讀過,雖然那時年輕不太能體會出主人公的心路歷程,但讀完此書,就相當于模擬體驗了另一種人生,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可對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此之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比方說經典——《論語》里,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做人要有敬畏,敬畏圣者賢人所說,就可以和先哲共視角同境界,高屋建瓴地俯瞰人生的各種問題和煩惱,原來一切不過是浮云。
《深閱讀》里作者說:既然生為日本人,讀過《源氏物語》的人生和沒讀過的人生,在厚度上是有差別的。
同理,我是否可以說,既然生為中國人,讀過《紅樓夢》的人生和沒讀過的人生,也是有差別的。
所以,閱讀好書,深入閱讀經典,就是跟最優秀的人物對話,他們的言語與思想會指導我們掌握“深潛力”,找到人類思想智慧的清流,找回生而為人的幸福密鑰。
3.創新性讀書方法
中國先賢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深閱讀》里,作者介紹了古今中外20多位賢者偉人的作品近70部。實際上中外經典名著不可勝數,暢銷書更是浩如煙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更多的知識,感悟更深的智慧,還是需要一點閱讀方法的。
關于讀書方法,很多學者都有過闡述。培根說:書可有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
《深閱讀》里羅列出很多的創新性讀書方法。比方說,讀人物傳記,可以沐浴偉人們的光輝;去讀“行家”推薦的書籍,可以節約選擇的時間;看不懂古典,可以先讀古典書的解讀;要朗讀,念給孩子們聽;隨時隨地讀書;舉辦讀書會,“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等等。
如此,書讀得夠多,經典讀得夠多,自身心靈會變得越來越開闊,在人生的各種階段里,慢慢就會懂得選擇辨別,學會判斷決定。
在有限的生涯里,一本一本好書的積累,在內心就會形成郁郁蔥蔥的“賢者森林”,有助于我們獲得重塑個體人生的力量。不讀書不成人。
當我們不自覺地陷入恐慌不安或者虛無主義之時,讀過的那些好書就能為我們照亮前方的路,使我們既能低頭踏過腳底的泥濘,也能抬頭仰望璀璨的星空。
365天極限挑戰訓練營? 第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