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跟我說,晚飯后,我們去博雅,好嗎?
沒有一絲的猶豫,直接答應了。博雅,一直是我們固定的休閑場所。對于我的意義,已經不只是書店那么簡單,盡管有京東、當當、淘寶,也有兩臺kindle,但是,對于紙書的熱愛,對于那個紙墨飄香的去處,有種百看不厭、百去不煩的熱衷。身未至,心已向往之。其實,就在一個月前的舒展,才購買了一大堆書,如饑似渴的看完,然后一個星期前,又去了圖書館,將一堆借閱的圖書歸還,五花八門,涉獵頗廣,總是在書展中,圖書館里面找到一些感興趣的書,捧起讀來,津津有味。碰到好書,立即拿下,日積月累,書,已經在家中層層疊疊了。一段時間,被ld禁止去購書了。確實也是,偌大的書房,主人房里的書架、女兒的房間,都放滿了書。自己倒是享受這種坐擁書城的感受。但是,有時候也困惑,同時在床頭的幾本書,總是堆疊的高,似乎讀不完,還不如只是放一本,讀完再來下一本。
讀書,似乎總是在讀幾類的書籍,一個是管理,一個營銷,一個是互聯網方面的書籍,一個是人物傳記,一個是歷史書,近期,還多了一些心理學的,以及關于學習方法的書籍,當然,因為經常跑步,也看看一些關于跑步的書。發現,讀書最好的三種辦法就是隨手畫,讀到有啟發的地方,立即寫下自己的感悟,這樣,從input直接到了output狀態,有了自己的思考,讀書才更有效率。第二,就是將其整理成為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作用,在于將作者的內容清晰而概要的變成一張圖,也算是將書讀薄了。第三種方法,則是寫讀后感,最為有效的,還是將感想寫在書上,最后,將一些好的內容,通過每篇等工具,變成互聯網化可以直接分享的內容,這樣,讀書就不單只抱著書籍,或者要去反復查找原著,而是在手機上,拍照了關鍵的點。直接找到精華,反復研讀了。當然,還有一種很爽的讀書方法,就是聽書,當你在走路的時候,去聽一些書籍,不但可以解決走路時候的無聊,還能用聽覺器官去回味曾經的書籍,多了另外一層收獲,尤其是近期在反復聽吳曉波的歷代經濟之得失,感受尤其深刻。
移動互聯網下,閱讀,已經從單純的看書,變成了多媒體方式了。首先是電子閱讀,其次是聽書。電子的閱讀,讀完了大秦帝國,曾國藩,那個時候,用的是windows ce的系統,用的是多普達的設備,年代久遠,網上搜了一大堆這樣的電子閱讀書籍。后來鳥槍換炮,換成kindle,在國慶節期間,在華師的校園里面,將明朝那些事兒讀完,當這些書在書店出現,哇,才發現,那么的大部頭。那些名篇,哪些激蕩人心的場景依然深深的印刻在腦海。
聽書更是近期的最愛,講座,很喜歡聽馬云的演講,思辨的能力很強,中文聽得多了,近期也聽到了他的英文演講,想想,世界上,有幾個人能用中文有用英文演講?著實佩服。
由于是隨筆,只是春秋筆法的展示閱讀的過程,閱讀的演變,談不上修辭,談不上邏輯,僅僅是將愛好搬上了簡書的空間。為什么這么做,其實,是為了監督自己,每天寫3000字的日記,跑6公里的路程,每周讀一本書的進度。自律,其實很容易,原來你是獨立的存在,但是現在,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隨時隨地可以閱讀,可以將閱讀的思考寫進來。另外,還有一個隱含的目的,就是逐漸將文字從干巴巴的記敘,逐漸要加入一些可讀性的東西,確實,受到了咪蒙,霧滿攔江、秦朔、羅振宇、吳曉波、粥左羅等文字人的震撼,多少有些羨慕他們,希望能夠成為他們一樣的人。也就說,不能老是input,要在適當的時候可以output一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