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世人只知看戲,未必領略戲中趣」

我的老師說:紅樓夢,於他而言,就是最好的寫作課,譬如說她龐大細節的處理,人物個性的復雜……,你與紅樓夢的差距,就是你與一流小說家的差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壹

我讀過許多寫「黛玉葬花」的專論或文章。其中又有許多將黛玉這一類似行為藝術的行為,從審美升拔到哲學的高度。每每此時,我總覺額上黑線密布,像久違了的劉海,只是它們應比我的頭發要更粗些,也更黑些。

唉,葬花時的黛玉,不過是約莫十二歲的少女,有必要搞這么復雜嗎?

黛玉的葬花,發生在花園。或者我們可以先從花園說起——

話說像賈府這樣的貴族公府之家,百年貴族濡養的審美情趣,想必他們的居所,應該會是蘇州留園,南京隨園……,這樣頂級園林的樣子吧。至少也該跟揚州個園的格局差不多。

然而,并沒有。

大觀園建造之前,我曾跟著作者的筆,黛玉的眼,周瑞娘子的足,一遍又一遍,在榮府來回,想說這樣的王公府邸,必定有個如寧府會芳園般的「小觀園」或是「小會芳園」?

但,我真沒看到。除游廊,就是抱廈,再則便是廳堂正房,幾乎不見花花草草。

直到建大觀園,我才在山子野建園的藍圖上看到:咦!原來榮國府的花園,被鎖在了賈赦居住的院中,稱之為榮府舊園。只因皇妃省親要用,才將寧國府東北角、能引活水的會芳園與榮國府打通,與榮府舊園相連,以此,構成了大觀園的主體格局。

山子野之所以如此設計,取的是地利之便:這兩處均有竹樹山石、亭榭欄桿等物,皆可挪就前來。且這兩處又相臨,如今湊作一處,省得許多財力,縱使不夠,所添的亦不多。

如此安排,其匠心之巨,顯微之趣,因讀者而異。

省親過后的大園子,代表的是皇權。如若再往里安排人住,那是對皇權的踐踏,除非奉旨。

元春當然知道此中利害與權重。因此,她讓弟弟與眾位妹妹搬到園中去住,有領沐皇恩之意;再則,這些妙齡少女能有個互學相長的居所,亦可為家中生色,妹妹們的才情也不致落魄。當然,有人氣的園子,一花一樹,也必然更見生機……

于是,一眾少女與一位少男,齊整整地由象征倫理的方形建筑群,搬入了小徑分岔的花園。


? ? ? ? ? ? ? ? ? ? ? ? ? ? ? ? 貳

桃李芳菲、姹紫嫣紅的花園,古往今來,一直被無數詩人贊美與歌詠,太多由春天與美人交織的浪漫故事,發生在其中。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可如若墻外道上的行人,不是翩翩君子,墻內佳人的笑聲,會不會引來浪蕩子的跳墻私會呢?

也因此,花園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意象,一再被引申。它不再僅是少女少男的朝花夕拾地,甚至漸漸被演化成了突破男女之防的、最后一層窗紙。

――這是為何花園大量出現在與春情與思春有關的古典文學創作中的原因。

曹雪芹,可謂深諳此道呵。所以在他早期的布局中,寧府的花園,是包藏情色的會芳園;榮府的花園,則藏在賈赦宴居的院中。

這兩處被重新改裝成大觀園后,他又安排一眾未成年的少女住到里頭,這樣的設計,實在值人玩味。且不論將來會有何事發生,進駐大觀園之舉,渾然為沖破禮教提供了天成之所。這種行走于禮教邊緣的創作嘗試,在我國已有的古典文學作品中,是前所未有過的。

也因此,將這些正欲含苞待放的少女少男安置園中,不管讀者承認與否,這樣的安排,從意識形態上看,已經跨過了禮教界限,無意中已被貼上反禮教標簽。

誰說反禮教,就須得是喊著口號,反對自家父母呢?

實在是沒有道理。

古往今來的愛情故事,無論在經典名著,抑或影視作品,它的構成說來說去,無非邂逅、動心、離別、相知、相愛、相守……,幾乎所有故事,舉凡提頭,余下情節便可全程腦補,就好像賈母腦補女先口中<鳳求凰>一般。

一流小說家之所以更讓人欽佩,有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他擅用他的千鈞筆力,去一筆一筆地刻畫與皴染——故事必然發生的天時地利人和;同時,他亦有力捥狂瀾之術,把即將墜入懸崖的人物,拉回到一個讓讀者無法掌控的意外空間。讀者回神恍惚,作者筆定神閑。意外之外,驚喜連連。

「黛玉葬花」的美學意涵,勿須贅言。黛玉除飽讀詩書,她的敏感,也是一眾少女之最。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女,正處青春盛放的豆蔻年華,敏于常人的感知能力,且在那微風拂面的三月,桃樹上紅濛肆意,夭夭灼灼;輕風輕拂,花瓣簌簌,紛紛落落……

此時此景,天時、地利、人和兼備。如若不發生點什么,似乎也太辜負春色了!

于是,我們的紅樓主人有了這樣的安排——


? ? ? ? ? ? ? ? ? ? ? ? ? ? ? ? 叁

楊柳拖煙漠漠,桃花浸水溶溶。被流水落花觸動春情的大家閨秀,無處遣春情。當尋遍芳園無人問時,她扛起花鋤,獨自園中拾殘紅,埋落紅、葬春心。這樣的意境,從審美角度來考量,其惟美不減半分。

然而,紅樓作者似乎早已習慣了暗自較勁兒,又怎肯只把沖突僅限于審美本身。于是,黛玉往花冢去的小徑上,必定是要與寶玉相遇的。

盡管此時的寶玉,還只是與她「同居碧紗櫥,兩小無閑猜」的青梅竹馬、知己知音,卻也到了偷看禁書的年紀。知己的模糊界線讓寶玉認為:黛玉是一個可與之分享禁忌的人。起初他雖也藏著掖著,但心里卻認定,這事若與黛玉知曉,也并無不可。

于是,沁芳亭畔共讀西廂的兩人間,有一種情愫,正在悄寧發生……

《西廂記》的故事,王實甫的筆力,文青們哪里舍得罷手?不到一頓飯功夫,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我是個多愁多病的身,你是個傾國傾城的貌。」寶玉依書照搬的情挑,讓黛玉不覺帶腮連耳通紅、豎眉瞪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這何異于《西廂記》中,張生為俘獲鶯鶯所作的情詩;又怎的不似《玉簪記》里,潘必正對陳妙常的琴挑。

本已情竇初開的懷春少女,該如何自持?

若是換成《西廂記》的鶯鶯,或是《牡丹亭》里的杜麗娘,寄上多情旖旎的「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與有情人在牡丹亭畔,芍藥欄邊共赴巫山,應該是毫無懸念的。

然而,我們的小說家卻始終不曾安排二玉的花好月圓,取而代之的是:他陪她去葬花,遣春衷。

發乎于情止乎禮。葬花后的黛玉,很好地為其他貴族少女作了表率。這段情節也該就此落幕了吧!那知才一轉身,另一波「考驗」,正漸漸襲來——

一直很欣賞法國作家西蒙波娃《第二性》里的名言: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沒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經濟上的定命能決斷女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而是人類文化之整體。

寶釵有她「形成」的人性之美。然而,我卻更欣賞——黛玉身上涌現出來的「形成」特質,更珍惜她的可貴。

他二人收拾落花,掩埋妥當后。有客來訪,襲人叫走了寶玉。黛玉在回瀟湘館途中,聽到梨香院內的小戲子們正在排<驚夢>。她素習并不留心聽曲,也不知今日怎的,「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的婉轉唱腔,伴著院內的笛韻悠揚,偏就字字分明地飄落到了她耳中。方才掩埋的春情,余波尚在蕩漾,另一波又已翻騰。彼時大觀園的良辰美景,旖旎撩人的乍泄春光,黛玉的春心,是該放縱,還是斂起?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一句勝似一句觸動心事。如花美眷的自己,似水流逝的青春,月月復年年。落花流水,萬般閑愁,一時間湊聚一處,這怎能不讓黛玉心痛神癡,淚水連連。

后來,寶玉來瀟湘館找黛玉,正將臉貼在紗窗上,往里看時,耳內忽聽得細細的一聲長嘆:「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寶玉聽了,又看到黛玉半歪床上的鶯鶯躺,不覺心癢起來。

為甚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寶玉邊問,邊笑著走了進來。

林黛玉自覺忘情,不覺紅了臉。本來已經情根深種的兩人,總該有事發生了吧?只是這對彼此在乎的兩人,卻又因一語不合,不歡而散。

呵,又是意料之外!是的。好的故事本就不該平常無奇,縱不能一波數折,作者也可肆意勾勒,讓故事更加曲折婉轉,波瀾迭起。

跟寶玉慪氣的黛玉,好生無聊。晚飯后,想說趁著斜陽夕照的辰光,去怡紅院走走,可偏偏又讓寶釵捷足先登了。

須知互剖金蘭語前,薛寶釵一直是林黛玉的假想敵,如今她的「敵人」已侵入自己人的「領地」。黛玉的氣惱,可想而知。可偏就在這時,她還吃了晴雯的一記閉門羹——

「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晴雯一句鬧話,黛玉被氣怔在了門外。滿肚的怨氣,滿腔的委屈,無處發泄——

早先的一句氣話,不過是一時氣話,他便不在理我了。這種五臟六腑的撕裂感一直上湧,上湧,又再渦流到她的心裏,扭扯,翻攪,一股一股地來,一次比一次更痛……,這種痛是愛在當下的、情人之間才會有,也才會懂的。她本就比他人敏感,又因有情,人難免有些神經質起來,所有小題,成了大作,人也變得愈發小性兒。

寶玉的不理睬,讓她陷入了無邊無垠的遐想,和無法收束的自憐——

父母雙亡,她本就無依無靠,現如今還寄住在他家的屋檐底下。哪里有淘氣的資本,越是淘氣越是無趣。——想著想著,不禁淚滿雙頰……,此時,隱隱約約中,又有寶釵與寶玉的笑語從院墻內傳出,一刀一刀剜著她的心,刺痛的感覺,幾人能懂?這又怎能讓她不多想。

戀愛中的女子,非但多心,且低智:我其實沒把那番輕薄話告訴舅舅舅母,我只是這么一說,他偏偏就惱我了,連門也不讓我進。既是這樣,往后還怎么處?越想越傷感,心如刀割一般。哪里管得蒼苔露冷,哪里顧得花徑風寒。只隱落在墻角邊花陰下,悲戚嗚咽起來……

花魂默默無情緒,鳥夢癡癡何處驚。

——這是一段非情人不能共鳴的文字。只是黛玉這一哭,卻驚動了近旁的宿鳥和花神。


? ? ? ? ? ? ? ? ? ? ? ? ? ? ? ? 肆

第二日,正好是芒種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眾花神俱皆退位,因此,閨中興祭餞花神。

遇見餞花之期,黛玉的一腔無明正未發泄,又勾起傷春愁思:哀哉!原來愛情的來去,早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昨日才遭寶玉冷落,今日便是春去之時。若是春夢了無痕,倒也罷了。她與寶玉,情雖朦朦朧朧,痛卻真真切切。她無時無刻不感受著:心底的陣痛,正此一時彼一時地反復撞擊著心扉。

只要愛過,痛就會刻骨銘心。在這最后的落花時、最深的傷心處,黛玉所歌的<葬花吟>,成了這位少女詩人此一時最痛徹心扉的日記,也是她初戀失敗的花祭——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掊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凄美、決絕,全詩中彌漫著愛情失敗的失意與無望,進而引申到寄人籬下的悲苦。飄泊無根的落花,尚且有我的眷顧。如花般嬌美的我,卻無人憐惜。

我惜花之春,可將落花盡收囊中,將它們葬在世間最圣潔的凈土,成全它們最后的風致;卻惱無人惜我之春,無人為我的明天,以及久遠的將來打算。

人不及花的惋嘆,摧心裂肺。我的將來,何去何從?

此時黛玉的傷心,是為寶玉,為無法確定的情。寶玉聽到黛玉吟誦的<葬花吟>后,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寶玉的慟倒,當然也是為黛玉,想到黛玉終有一日離去時的心碎腸斷,再推及他人:寶釵、香菱、襲人也必與黛玉殊途同歸。世間又有什么能永持?

人不能,大觀園不能,大觀園中的花草樹木不能。一切的一切,亦不能逃離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他最終也將遠離人世的造化,脫離凡塵的網絡,歸于空寂的大荒。

黛玉的愛,是對寶玉一人之愛;寶玉的愛,是對黛玉的愛,亦是對他曾經付出過情意的眾生的愛,是對與他有關的一切有情眾生的思考與憐憫。這種愛的不對等,也必然招致黛玉葬花之后,仍一步步求證,一點點試探。


? ? ? ? ? ? ? ? ? ? ? ? ? ? ? ? 伍

春天、花園、詩心,構成了春情蕩漾的天時、地利與人和,本該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戀,然而,小說家卻將這段無法藏匿的春意,消解在青春逝去的忐忑中。

具備一切釀成才子佳人的東風,最終卻沒能演繹成才子佳人的故事。反爾呼應著作者反舊佳人才子窠臼的寫作態度。

他筆下的佳人,是真的佳人。她們不會因為生情,做出越禮教之事;他筆下的才子,也不是放縱情欲,無所顧忌的「情癡情種」;他的情是廣大的情,情人之上尚有老太太、老爺和太太,而黛玉,只排第四(無第五位)。

黛玉經歷情愛的掙扎,卻止于詩禮的教化。這種游走于煙火與仙氣之間的獨特氣質,為眾多的熱愛紅樓夢的女性讀者,提供了一例接受過貴族禮教教育的女子,應該具備的模樣——收斂與矜持。

有時候,我會想,黛玉真是不及杜麗娘那么至情至性,紅樓夢也不教人以「真性情」。它反而更像一部教化的書,試圖讓年輕的女性讀者,如何學會在禮教大防的鋼索上,險象環生地翩翩起舞。

于止處當其止,不是古人定下的規矩,是人類與動物的分界。

在這齣作者刻意安排的、結束于未發生時的戲中,我不僅觀察到小說家作為文人,身負「倡禮與教化」使命的文化基因;同時亦看到他對禮教之防以及節欲守禮的高度贊美。以至到了后文中,寶黛互訴衷腸后,必然受到連同鸚鵡在內的來自各方阻力,作了個先期的鋪墊。

才子佳人故事,在賈母眼中是敗行喪德。脂批中,脂硯齋亦執同樣態度。這一點上,盡管作者也并沒以他慣用的「夫子自道」告誡讀者,但卻以寶黛最終無果的愛情,為眾多讀者提供了范本。這還不夠明白嗎?

只是這對不曾落入舊時才子佳人窠臼的小情人,引來的卻是讀者對「有情人未成眷屬」的倍感惋惜。這在當時,是貴族教養與平民思想的分歧;時至今日,這是時代理念的分歧。值得贊嘆的是,不同人群感受到的不同喜或悲,似乎都成全了他們對寶黛愛情的期待。

愛情的失敗,讓黛玉贏得讀者的忠誠;而在另一部分接受愛情幻滅的讀者人群中,他們也同樣欣賞黛玉于禮教防線上游弋,卻始終不曾背離的、貴族小姐的教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曹公筆下,黛玉的高貴不是鼻息沖天;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是端謹持重;或許只是欲望時的矜持;是人性最脆弱處,尚能保持云淡風清的從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5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70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05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17評論 1 313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86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19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87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38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71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9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0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0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18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97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1評論 2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