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強調,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學會建立知識體系就是第一步。
知識構建方法論里頭包含讀書方法論
讀書方法論只能是知識管理方法論在讀書維度上的應用,正確但不夠完備。
例如,收集——整理——輸出。
我根據認知心理學、科學方法論中的一些原則,來構建我的知識管理方法論。它共有四個步驟:
知識管理1.0:分類
知識管理2.0:剔除
知識管理3.0:固化
知識管理4.0:融合
知識管理1.0:分類
直接按學科做知識分類的,這是一種懶惰的行為。
知識體系管理如果僅僅做一下學科分類,是無法實現知識效益最大化的。
也即,知識體系管理的目標,是使知識產生的效益最大化。
大腦工作時,并非按學科去調取知識和技能,而是有一套獨特的心智加工過程。
如果知識體系能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心智加工過程,顯然更有效。
我的分類方法基于心智加工過程。
自主心智
我們通過進化和內隱習得的。比如,對于事物本能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化反應,這是通過進化習得的。包括后天長期訓練的技能,已經內隱到自主心智。例如,今天的你騎自行車非常熟練,你騎自行車時做出的動作,全來自自主心智層面的條件反射。
算法心智
就是我們平時口頭所說的智力。廣義上,我們說一個人智力很高,大體可以說是這個人算法心智很好。但在認知心理學中,狹義上的智力被稱作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俗稱大G),它有兩種分類:
1.流體智力
指在不同領域運用推理的能力。可以通過傳統智力測試中的圖像分類、數列推理來測量。之所以這么命名,是因為流體這個詞,可以強調這是一個像水一樣流動的過程性智力。
2.晶體智力
指通過學習獲得的陳述性知識。這些知識就像晶體一樣結晶成一塊一塊地存儲在長期記憶中。所以這是知識性智力。
反省心智
對人類心智過程進行監控、幫助執行決策與判斷的心智加工過程,也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理性。就像你身后的一個攝影機,從第三者角度觀測你的一舉一動。
三重心智的A—G不展開細講(詳解請移步理性與聰明的分野:為什么聰明人會做蠢事?)
人類的心智在加工時,就是反省心智、算法心智、自主心智三者在A—G之間的互動,三者分工明確。
信息-知識-技能的流程參考該理論模型,可以如此解釋:大腦輸入晶體知識,一些能提升流體智力,一些能促進反省心智。經過長期的訓練,知識不斷被內化至自主心智并形成技能,從而習得流體思維和思維傾向。
根據以上,我做知識管理時加了一個大的一級分類:
知識
技能
思維
知識
此語境下的知識,指的是晶體知識。無論是技能還是思維的習得,前期都得有晶體知識的輸入。在該類別下,就可以直接按照學科進行分類。
技能
此處的技能指的是個人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技能。技能習得初期必須輸入晶體知識,熟練后便進駐到自主心智。
例如,設計師需要用PS、AI、Sketch設計各類作品。當他還是新手時,他需要學習設計相關的晶體知識才能獲得新技能,例如設計軟件的用法、色系的搭配方法等。一旦熟練后,新技能便在他的自主心智中形成。
我從事社會化營銷行業,在我的技能分類中只包含營銷、創業、管理、設計四大學科,那么歷史、物理、數學、計算機等學科就放到“知識”這個大類別下。
所以,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將“知識”中的相應學科劃分到“技能”中,這因人而異。
思維
包含思維技巧與思維傾向,這兩個概念有所區別,思維技巧即思考的技法,例如柵格化思維,即將問題的拆解出變量逐個分析,這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法。思維傾向,事實上隸屬于反省心智,例如,當一群人在同一個邏輯框架下頭腦風暴時,具有備擇假設思維傾向的人,會對邏輯框架發起質疑并在其反面思考。
知識管理2.0:剔除
通過1.0的方法進行分類,一段時間后,你的知識體系框架中將充斥著大量的知識冗余,這時就需要做一個簡化的工作。
剔除,遵循的原理是奧卡姆剃刀原則。
奧卡姆剃刀,即如果對于同一現象有兩種不同的假說,我們應該采取比較簡單的那一種。
知識管理3.0:固化
剔除完成后要做什么呢?
公眾號筆記俠說,他們要幫助大家固化知識標簽。
這讓我有所啟發,于是將其納入到我的知識管理體系。
例如,我剔除了其他設計分析法,固化了設計分層法這個知識標簽,但凡需要分析設計作品,我都會搬出它來做思維操練。這樣做的好處有二:
1、更高效的單點處理能力。
2、節省大量的認知資源。
在沒有對設計知識模塊作分類-剔除-固化之前,我分析設計作品都得琢磨半天——這個作品為啥好呢?
對于任何一個設計新手來收,思考這個問題會耗費你大量的認知資源,最后也不能給出有價值的結論。
剔除之后,要做的事就是固化知識標簽,并反復使用它去現實中做操練。
知識管理4.0:融合
這是四步中最曠日之久的一步。
什么是融合?
打個比方,你的大腦就是地球,知識是其中的組成物質,那么融合就是萬物互聯。
那么,如何融合呢?我們需要一根線,這根線就是提問。
新建一個思維導圖,開始記錄你這個世界的所有疑問,沒錯,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所有疑問、好奇、困惑。
自由是什么?
世界是否存在大一統理論?
人為什么不自殺?
人為什么會孤單?
如何把握處理普適問題的普適思維?
如何實現公司內部自組織?
為什么男人如此花心?
為什么有些人會騷蕩賤?
….
疑問列舉好,接下來就要從你的知識體系中提取能回答該疑問的答案。
例如,我回答自己多年來的疑問——孤獨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人既懼怕社交,又恐懼孤獨?
我迭代了三次答案,最后選擇了用人類學作答,因為這樣的解釋更為底層,直逼本質。
又例如,我在回答本文題目“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時,融合了認知科學的心智加工模型、哲學的奧卡姆剃刀、心理學的工作記憶與學習理論。
以提問的方式來做知識融合,會徹底打破學科的分類,實現知識效益最大化。
小茹自我反思: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本文架構
一.知識構建方法論與讀書方法論的關系
知識構建方法論里頭包含讀書方法論
二.構建我的知識管理方法論的四步驟:
(一)知識管理1.0:分類
知識體系管理的目標:是使知識產生的效益最大化。
直接按學科做知識分類的,這是一種懶惰的行為。知識體系管理如果僅僅做一下學科分類,是無法實現知識效益最大化的。
知識管理時加了一個大的一級分類:
知識
技能
思維
(二)知識管理2.0:剔除
通過1.0的方法進行分類,一段時間后,你的知識體系框架中將充斥著大量的知識冗余,這時就需要做一個簡化的工作。
剔除,遵循的原理是奧卡姆剃刀原則。
奧卡姆剃刀,即如果對于同一現象有兩種不同的假說,我們應該采取比較簡單的那一種。
(三)知識管理3.0:固化
固化的好處:
1、更高效的單點處理能力。
2、節省大量的認知資源。
(四)知識管理4.0:融合
以提問的方式來做知識融合,會徹底打破學科的分類,實現知識效益最大化。
目前不懂的點:分類方法基于心智加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