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好!
休息了許久,一個恰到好處的冬季假期,伴隨著春日復蘇,想著也該從這意猶未盡中出來了吧,可心里依然有些許蟄伏在昨日,這也許就是存在性的沖突。
有時候外界的吸引,擾動著我們的欲望,引導人們不斷地向前拓展,而有時候,我們就只是需要獨自的空間、時間,去存在于當下,與那種孤寂、清冷共處,與內在的自己呆在一起,傾聽我們真實的聲音,給予自己滋養和力量,等我們歇息夠了,再次出發,然后循環往復……
恰如這冬去春來的四季更迭,遵循著大自然的法則,生生不息。
可問題是,往往人們的焦慮、恐懼與不安就發生在這些本該自然升起而落下的“有時候”。
那些長期處在不斷努力,不停追求更好更完美的人,當他“有時候”突然感到疲憊、沮喪時,一股恐懼感油然而生:
“我是怎么了?我怎么可以這樣?我的動力去哪里了?我不可以這么喪,這么頹廢,我應該要繼續努力奮斗,我不可以停下來!……”
這可能是他非常熟悉的自我評判模式,當他“有時候”需要暫停休息時,就會自動的冒出來,將他的存在狀態打擊的一無是處,讓人陷入無盡的內疚與自我否定之中,消耗著本該享受的自在而深刻的獨處狀態。
于是,這個“有時候”被抑郁、無力感所取代,抑或是煩躁、易怒的狀態,內在的情緒過程被人為的抗拒所激起,將人卡在了當下。
追求更好并沒有錯,這是人前進的動力,是我們體驗內在價值的來源,只是這種不允許暫停,對于停下來的自己存在較大譴責與愧疚感的人來說,這種“有時候”的狀態,就像是你無法接納的一部分自己,一種從外向內看自己的角度,彷佛有一個居高臨下的聲音在對你說:
“你還不夠好!你不配休息!你還需要更努力!你不應該變得懶散、停滯,你太自私了,你要趕緊迎頭趕上啊……”
此時,當內在的情緒開始升起的時候,不論是突然的抑郁或是煩躁,我們能否嘗試暫停下來,向內聽聽我們的情緒是在表達什么?
低落、無力的你,也許是在表達:“都是我不好,我還不夠努力,是我讓你們失望了,我應該更努力一些的,我很難過自己變成了這樣,我很失敗。”
這時候,你需要的可以是:給自己放個假,一首你喜歡的輕音樂,一次冥想,一趟旅行或是一頓美食等等,擁抱你的脆弱與無助,暫停下來,尋找可以讓自己獲得力量和支持的事物或關系,給自己時間,從這種狀態中自然的走出來,不去對抗,更不要自我評判。
煩躁、憤怒的你,也許是在表達:“為什么我已經這么努力了,你們還看不到我!我怎么做都達不到你們的標準!我很累了!為什么不能休息一下!我很委屈也很生氣!”
這時候,你需要的可以是:在你感到委屈與不滿的關系或事件中,去表達自己的內在感受,或者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運動,充分釋放你體內的能量,也可以是其他能讓你感到放松與自在的事物,總之滿足自己的情緒表達,而非壓抑它。
“你生來珍貴,
要懂得無條件自我接納,
不要求成為更好的自己,
只要求更好地成為自己。
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
欣賞的永遠是你驕傲的樣子。”
——羅伯特·納伯格
“不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為自己!”
這是從“不斷前進”轉入“存在”狀態時的你,給予自己最好的祝福,你原本的樣子已然足夠好,你值得擁有當下的一切。
還有一種,可能是卡在“存在”狀態中的一些人,對于他們來說,外界是危險的,充滿著不確定性,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停滯不前,一切都是可有可無,努力更是徒勞,似乎命運只有一種存在的可能性,喪失了自由意志。
看起來同樣是“存在”狀態,二者卻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開頭所說的“存在”,是一種從不斷“前進”中允許自己暫停,和自己連接,然后再次出發的狀態;
此刻的存在,卻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放棄了外界,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性,或者只允許自己嘗試很小一部分的可能性,是一種自我放棄或者自我限制的“存在”。
對于這種“存在”來說,他們放棄掉的可能是內在對于冒險的恐懼,對于向外拓展的不安,或是對于存在于世的豐富可能性的自我拋棄。
本期奇葩說的辯題:“如果20歲的你有一夜成名的機會,該不該要?”,這個“該不該要”,也許可以改成“敢不敢要”。
這里不談“一夜成名”這類極少數的特例,我們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機會”,可能是一份讓你獲得職級晉升的工作,一場突破自我的舞臺展現,一次充分表達你內在感受的時刻,或是一段深入的親密關系,你“敢不敢要”?
當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機會擺在眼前時,人類對于危險的本能反應,會迅速調動我們的注意力,根據以往的生活經歷與認知,大腦高速運轉。
此時注意力只鎖定在結果的人,在擔心和恐懼之下,會啟動思維層面的自我保護,那個未知的可能存在的失敗或者打擊,讓我們退縮,于是輕易的喪失機會,放棄其他的可能性,選擇停滯不前。
而注意力鎖定在過程或體驗本身的人,盡管也同樣帶著恐懼與不確定,依然愿意去試一試,即使失敗,即使看起來徒勞,沒有意義,但他們打破了停滯狀態,在探索的過程中前進了。
這種敢于冒險的勇氣,并非提倡一味地不計后果與得失,只是對于那類總是處于“存在”狀態的人而言,“有時候”從舒適、安全的狀態中走出來,放下大腦層面的恐懼、遲疑,遵從你的直覺,鼓起勇氣,縱身一躍,讓你的“前進”與“存在”狀態流動起來,讓生命的體驗豐盛起來,也許你會發現,由你自主選擇的生命,比起宿命來說,更為自在和靈動。
“你必須離開自己的舒適之城,
踏入直覺的原野,
在那里你會有神奇的發現。
那就是發現你自己。”
——艾倫·阿爾達
無論是努力前進的“我”,亦或是存在于當下的“我”,都是我們內在的真實需求,是需要被看到和尊重的生命本身的狀態,接受并臣服于當下的能量,享受每一刻的存在,同時擁有創造與改變的勇氣,是整合存在性沖突的開啟,是讓我們的生命力得以綻放的途徑,更是一場偉大的冒險之旅!
“生命是一個禮物,接受它,打開它,贊美它,使用它,享受它。”
在這又一年的春日時光中,
祝福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