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的背影”(24)
凌晨三點多,二哥陪做好眼部手術的爸爸從里間出來,吃了些東西。
5點多時,我正在廳里靜坐并誦讀經典,忽然聽到“咚咚咚”但輕脆而舒緩的聲音,原來是爸爸從里間慢慢的拄著拐杖走了出來。看著他雖然步履緩慢,卻堅定有力,我忍住了起身扶他的念頭。
一會兒,他上好洗手間,洗好手后,慢慢的走了過來。在3米外的地方,低聲的問,“一會兒幾點走?”
我也低聲的回答,“6點,您睡吧,我不打招呼了。”
他慢慢的點了點頭,回里屋去了,留下了“咚咚咚”的輕輕的背影……
在醫院的這個房間里,父親用他樸素的一個舉動給我演繹了“慈父”的孝道。
從這個動作中,讓我領會到任何人都有追求自由和掌握自己命運的需求,因此,剛做好手術的老父親依然想“自己走動”(除非不得已);
同時,無論子女多大了,在父母心里還是孩子,父母總是想再為孩子做些什么,比如,他不愿叫醒熟睡的二哥,比如,他還是想起來怕我誤飛機……
另外,孝悌的本質是“循心不循跡”的,父親畢竟手術之后并年近八旬,他已無力再幫我準備早飯或多說一句“熱杯奶吧”,他只是用他的輕輕的“咚咚聲”和低沉的“幾點走”來表達一份關切之心,他深知耄耋之年的老者還是“接受身體的狀態”去休息才是正道了。
允許生命綻放,修學圣賢之道;亦接納身體的變遷,隨遇而安。
心安即是家,讓心常安住。
閱讀到這里,您的感悟是什么?寫下要點,并且即刻、面帶微笑的、小小的去實踐一下吧。
“撻無怨”(25)
學傳統文化就不可以打罵孩子嗎?
偶爾會聽到這樣的“偏于一端”的聲音,讓我重新思考“中道”的智慧和因才施教的方法不正是傳統文化嗎。
古人有“愛之深,責之切”的說法,《弟子規》有“撻無怨”的教誨。孔子曾對曾子說,“小棒則受,大棒則跑”的受責罰的方式。古代的學堂都是有“戒尺”的。一般人都知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企業教育如果未能支持學習者培養良好的習慣,社會上的監管機構的罰款和監管還是會補課的。
孟母亦為了訓誡孟子貪玩,而有過“斷機杼”的案例。這和在家里摔碗、摔手機等有些相似了。唯一不同的是,孟母自己每日“端莊中正,內省反求”,行不言之教,平常是不會嚴重情緒化的。若在“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的勸勉嚴重失效時,難免偶爾的會“當頭棒喝”一次!
這種不是發泄自己的情緒不滿,而是利他成長的“止惡長善”的威儀與棒喝,偶爾為之,實是應機教化。亦會為受教者一生帶來砥礪奮進的正面價值。
“父母責,須順承”,禮儀之邦的文化傳承,以循心不循跡為核心,以“成圣成賢”為第一等大事,以此修己,以此安人,則“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孝悌之至,無所不通”了。
閱讀到這里,您的感悟是什么?寫下要點,并且即刻、面帶微笑的、小小的去實踐一下吧。
#無戒365挑戰? 周伯通(安柱)日更1000? 第87天
閱讀到這里,您的感悟是什么?寫下要點,并且即刻、面帶微笑的、小小的去實踐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