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孔子《論語·鄉(xiāng)黨》
餐桌上的肉雖然很多,但是吃肉的總量不要超過吃主食的量。
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每次感覺吃飯都好像不吃主食了,小時候適當的吃一點肉和蔬菜,再盛一碗米飯。在我們這里應該都是以米飯為主,畢竟松江曾經也有衣被天下的稱號。可能在中國的各個地方有所不同,大多數也都是五谷為主。現在總覺得到哪里都是一樣,就是讓多吃點菜,吃菜好像顯得檔次高,有能力一樣的感覺,到最后米飯都沒有人吃,長輩也總是說不要浪費了菜,把菜吃了就好,米飯好像不值錢就沒人管了,似乎丟了也就這么點錢。
每次家里有客人都做很多菜,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招待客人,不能讓客人覺得怠慢了,顯得主人失了禮節(jié),去飯店也都想多點一些魚肉的菜,寧愿吃不完也不要就這樣空盤了,但是那孔子又為什么要提出吃肉的量不要超過主食呢?是不是我們沒有深入學習到背后的意義?而我們普通人卻要讓家人多吃點肉,還說反正吃飽就好了,都一樣。同樣一碗米飯和一碗肉,讓我們現在來選的話估計會把肉吃掉,而米飯浪費了也沒多少錢。這背后真的只是這么簡單嗎?還是我們沒有深入學習食物背后的意義?
根據我們中國的經典養(yǎng)身巨作《黃帝內經》中說的:“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就是說吃五谷不僅是吃飽的功能,而且是起到了滋養(yǎng)、保養(yǎng)我們這一凡人的肉體的作用,而吃肉是增加力量,所以很多游牧民族都吃肉為主,但是保養(yǎng)的不好,普遍壽命短暫一些。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要結合著吃,但是主次要分明一些,以保養(yǎng)為主再增強力量,而不是以增強力量為主的保養(yǎng)。所以,說到底還是健康是第一位的,在健康的基礎上談力量是最合理的。這就像一輛車,不是光要馬力大,是要能在不損壞的前提下馬力開到最大,一但報廢了以后再大的馬力有啥用?還不是到時候要停到廢棄停車場。
這就好比一家公司不能只談業(yè)務,天天表揚業(yè)務能力強這種就是莽夫,天天只直到做業(yè)務也是如此,就知道吃肉的思維局限型企業(yè),就像我們這樣只知道讓客人吃肉的老農民。一個企業(yè)要是文化功底沒有就會導致不健康的發(fā)展,一個家庭要是沒有認知的全面打開,吃再多的肉也不能壯大家族。就像孔子提出的不能拼命地只吃肉,要以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主,其次再增強體能。所以還是得控制主食和肉的合理搭配。健康是一切的基礎,長期來看一個人要看人格是否健康,要品德正、良心善,這就是這家公司的主食,而業(yè)務好、能力強則是這家公司的魚肉。所以既要有飯還要有肉,但是不要吃肉的時候丟了飯,太清淡和太油膩都不好,長時間下去會導致不健康的發(fā)展。誰都不想自己的健康出問題,誰都不想有了能力而存活的時間縮短了吧?身體是如此,家族是如此,企業(yè)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