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菁,那你課余時間都干什么呀?”
“嗯...那個...我玩三項 (I do triathlon)..."
沉默兩秒鐘。
“呃...哪三項?100、200、400米跑?”
"......", "不是啦,是游泳、跑步、騎車。”
沉默又兩秒鐘。
“哦,是鐵人三項啊!啊,天哪,太厲害了..."
又是沉默,然后,對話就沒有下文了。在我近幾個月的人生電影中,類似這樣的對話在中國、甚至美國的中國人圈中已經上映了很多遍。和美國人們說起 triathlon 是個很平凡的話題,triathlon 也是很普通的一種運動。每次參加志愿者活動都是斯坦福各個社團 --- 各種sports clubs、communitiy service clubs等等 --- 的成員聚集聊天的好機會,即便是化著濃妝的sorority姐妹,也會眉毛一挑輕描淡寫來一句"triathlon? Nice!"。而當我在中國或亞洲人圈子中小心翼翼地提起三項,卻常常以對方語塞、驚愕表情草草結束話題,所以我決定簡單談談人們對三項運動可能有的誤解。當然我開始玩這項運動不過三個月,我亦不是或曾經是專業運動員,還請veteran triathletes多多點評指正。
第一,triathlon 這個名字的翻譯已是誤會的導火索。Triathlon 百度直譯是“三項全能運動”,不僅沒有說明究竟是哪三項運動,”全能“二字還給人敬而遠之的感覺。而百度百科卻把 "triathlon" 直接翻譯為“鐵人三項運動”,這又是一個片面的翻譯。的確,這項新型運動最早誕生時確可以“鐵人”(Ironman) 冠名。1974年,夏威夷的一群體育官員閑得不知所措,在酒吧里無厘頭地爭論:到底哪項運動最刺激、最能考驗人的意志體能。爭論結果是:誰能一口氣不帶停留地海游3.8公里,再環島騎車180公里,最后環山跑個馬拉松,誰就是鐵人!鐵人三項運動就這樣誕生了,這也是現在Ironman race (全鐵)的比賽距離。這誠然令人心生恐怖,畢竟即使你能完成,多半也要花大于十二個小時。但 Ironman distance只是 triathlon的一種,還有half Ironman distance,顧名思義,游泳、騎車、跑步的距離都折半(游泳1.9公里,騎車90公里,跑步21公里),以及Olympic distance, 顧名思義是奧運會時采用的標準距離(游泳1.5公里,騎車40公里,跑步10公里),還有Sprint distance (短距離)(游泳0.75公里,騎車20公里,跑步5公里)。這樣看下來是不是松了一口氣?如果今天有人告訴你他/她正在練 triathlon, 那么他/她很可能就是去Stanford Dish跑了一圈,或者去游泳館游了半個小時,或者騎車從斯坦福到Redwood City去喝一杯熱巧克力。而且只要你敢在海里游泳,會騎車,去參加短距離三項比賽絕對比去跑一個半馬容易,畢竟嘗試三種不同的項目要比每天不變地跑步要有趣不是嗎?如果你在給朋友圈里去跑半馬的朋友點贊并躍躍欲試,那么你很可能半只腳已經邁進了三項的大門。還要說一嘴的是斯坦福三項隊及其他大學的三項隊,大多以奧運會標準距離為訓練目標。
第二,只有騎公路自行車好的人才能練好三項嗎?這是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我是練游泳出身,跑步雖從未訓練過,也算經常跑,少了恐懼感,唯獨公路自行車是從未碰過的。但當我第一次見到Gina (斯坦福三項隊教練之一)時,她了解我的運動背景后居然直接告訴我:“no problem! ”當我知道游泳只占三項中幾乎可以忽略的距離,而自行車從距離和時間上都超過三項之和的一半時,我一度想要放棄。我剛開始騎車上路時,經常掉隊,然后祈求不要迷路,到現在情況也沒好轉很多。有一次在Jefferson Ave上爬坡,我又一次被落到隊尾,Gina從后面超過我,到坡頂時,她說:“Jing, you are incredible!". 當我在思索她是不是在諷刺我太沒有練自行車的天賦時,她說:"You know there is a small ring... You should change to your small ring when climbing..." 原來對自行車一竅不通的我之前爬坡時都在大齒輪檔,難怪爬得生無可戀還被落在最后......這是個小插曲,后來Gina告訴我雖然三項中游泳的距離很短,但是游泳出身的人所積累的耐力會對跑步和騎車大有幫助,即便之前從未練過,也會進步很快,因為相對游泳或跑步所需的耐力,自行車更需要技巧(比如靈活換擋)。相比之前練過騎車而很少游泳的人,游泳背景的人去連三項其實更有優勢。后來我發現隊里真正以練自行車出身的人真的很少,而新手們通常兩三個月就能騎到還算可以的水平。我一直覺得三項不是varsity sports,而是recreational sports. 大部分玩三項的人都是從其他運動--- 游泳、跑步、足球、籃球、劃船等等--- “退役”后轉過去的。三項是體能的挑戰,但更多的是給予他們被海浪沖刷、在山間麥田里自由飛翔的靈魂。
第三,練三項會不會練出壯碩到不忍直視的身體?這是一個很多人包括我提起(鐵人)三項就非常根深蒂固地浮現腦海的畫面,而“鐵人”這個詞為這根深蒂固的印象添油加醋不少。我其實是通過GSC funding committee知道斯坦福三項隊的,當我第一次看到(前)隊長和財務部長時,我真的不敢相信他們在練三項!Matt有著瘦削白皙的臉蛋,Clara穿著性感的低胸短袖,我一度覺得是不是認錯人了他們其實是某社交舞團的人。可能是這個與我stereotype里相反的第一印象讓我第二天就去三項隊試練了,而我加入GSC一年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知道了三項隊的存在。后來我才知道Matt去參加了Kona 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最負盛名的三項世錦賽,只有在重大比賽中取得極好名次的人才有資格參加),而Clara是local某half ironman的女子冠軍。原來,練三項也可以“其貌不揚”啊!進了隊里后發現比我瘦的女生不在少數,是那種exactly toned不粗壯沒扎眼肌肉的我夢寐以求的身材。其實想想三項運動都是有氧運動,如果游泳不毀身材,長跑不長肌肉,為什么練三項就真的會變“鐵人”呢?唯一讓人擔憂的是自行車,因為都說騎車會使小腿粗壯。但是三項中的自行車不像山地自行車,不需要經常性爬坡或沖刺,而我們一周僅兩次的公路自行車練習還不至于塑造出可怕的腿部肌肉。當然我也會有腿部變粗壯的時候,首先有可能是吃太多...還有就是和訓練強度和訓練后抻拉有沒有做到位有關。我總結的是:抻拉堅決不能偷懶,而且要到位,用roller很有幫助,因為很多沒有感覺的部位在roller上都會很疼痛,提醒你需要更好的放松。而訓練最好是有所保留,不要all out,這樣可以堅持得更好而減少受傷或崩潰。其實身材與肌肉和運動的項目關系不大(無氧沖刺項目除外),而和個人訓練的強度密切相關,比如每周加入多少力量訓練,而我想說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優雅”地練三項。
當然,培養我對三項興趣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我在一個隊里練,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練。正如Gina在年終總結郵件里說的:We are a team of triathletes, not a bunch of triathletes on a team, 早上七點不到起床,溫度不過三、四度,若想到一個人凍得僵硬去路上騎車肯定覺得太悲慘,而想到有一群隊友一起,有說有笑,就可以把我從被窩里拽起來。對我來說這是一支新奇的隊伍,我來美國六年有余,而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culture shock就是加入三項隊。我的老師有中國人,同學有中國人,可在隊里我確是唯一的亞洲面孔。所以想要融入隊伍的挫折、忐忑并不小,只是沒有拿出來分享罷了。而現在雖然我依然不善言辭,不會和美國人聊天打得火熱,但通過這項運動,我還是和隊友們有了某種聯系。大家都知道有個叫Jing的隊友,大家也記住了我叫Jing. 這對我來說,真的算一種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