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這么久了 ,天啦嚕~)的三?一五晚會上,那姐唱了這么一首歌。那個年代大家都很單純——群眾很單純,騙子也很單純,一雙慧眼,或許就能識別出大部分的“假貨”。
這么多年過去以后,驀然回首,才發現那個年代是多么的讓人懷念。而今,“假貨”的面目更加爐火純青,不光你的眼睛分辨不出,就連你的味覺,嗅覺,聽覺,甚至你的思想和反應,都可能欺騙你。
也是二十多年前,臺灣作家劉墉寫過一本《我不是教你詐》,或許我們可以把《影響力》,看成是它的一種高階版——說是“防騙指南”也可以,它幫助我們撥云見日,對充斥在我們身邊試圖影響我們決策能力的花招,產生一些覺察和警惕。
正如作者在書的最后部分所聲稱的那樣:僅僅賺錢的愿望本身,并不足以我們保持警醒的理由。我們所真正不能容忍的是,這個方法是以誤導和欺瞞以達到目的的方法達成的。
我們必須借助穩妥可靠的捷徑和經驗來應付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生活,這不是一種奢侈,而是一種必要。
書中的8個章節,對應了8種作者眼中常用的手段,我們一一掰扯一下,多借幾雙慧眼吧。
1。“下意識”為什么不可靠?
人,即使是高等生物,還是無法否認自己有“動物性”的一部分。書里描述了許多謎之“咔嗒~嘩”的時刻,就像磁帶被啟動一樣,雌火雞會下意識地把能發出“嘁噗嘁噗”聲音的東西當做自己的孩子。在人類自己身上,我們都覺得自己會動用更多的腦力來尋找答案,但卻往往難以抗拒自己本能的反應。
書中的例子,是一種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昂貴=優質”的模式化思維的存在。尤其是在或者沒有探知到可能的“危險”,或者是在事不關己的情形下,我們更容易用輕慢的態度和直覺的思維來下判斷。比如,你可能受夠了父母親戚的逼婚,可當你父母談論起一個你不熟悉的親戚或者朋友家的大齡青年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仍然有可能是:他/她為什么還沒結婚?
另一條容易被利用的“下意識”是“對比原理”,如果你先拿一件輕的物品再拿一件重物,那么重物給你心理上的感覺要比直接單獨拿要重。原理可能要追究到人腦中的“即時記憶”的部分,但日常生活中,賣房子和賣汽車的銷售常常會把這套策略應用在我們身上,先拋出一個昂貴的東西然后期待我們“撿白菜”的心理出現。
怎樣保護自己呢?作者說:“如果一件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便會警告自己不要受這種只關注和考慮一個啟動特征的奢侈的誘惑”。在這一點上,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里有更為深刻的闡述和思考。或許我們首先要提醒自己的,就是在時間允許和信息充足的情況下,強迫自己的思維“慢下來”。
2。“互惠互利”在什么時候是錯的?
欠錢的感覺不好,欠別的東西也一樣。這份虧欠的感覺有時候會比虧欠的東西本身來得更強烈。
這種心理感覺產生兩種不可忽略的影響。第一就是互惠原理,潛意識中覺得我們應該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做的一切。而第二條則更為深入,如果我們無法滿足對方期待的方式,便無法拒絕對方提出的“退讓”類型的要求。
正如作者所言:一個發達的以互惠原理為基礎的義務償還體系很有可能正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特征。作為文明社會建立起來所形成的一個價值取向,想要“故意”打破它可不那么容易。畢竟,不是人人都能修煉得在超市試吃到吃飽,到IKEA睡到自然醒這么“強大”的心態,我們即使接受的是我們并不“需要”的東西,也會至少思量一下拿什么作為回報。
可惜,在很多時候,這種“負債”的心理也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因為在多數情形下,有明確目的的一方才是這樁“交易”的優勢方——他們更有“權利”決定另一方以什么行為來消除“負債感”。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美國很多城市的街頭,都可以看到一群小哥拿著刷子,隨時準備著對等紅燈的車玻璃“來上一刷”。
怎樣保護自己呢?首先仍然是覺察。我們需要對抗的并非因為善良而自然產生的愧疚心理,而是那個潛藏在小恩小惠下那個真正等待著我們屈從的真實目的。互惠的意義是真正對等意義上的利益交換,這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公平。
3。不是什么“承諾”都值得天長地久?
處在群體生活中,人往往成為更珍惜自己“羽毛”的動物。和塑造自我形象相關,無論是誰,都不喜歡被當作前后不一致,食言而肥的人。
尤其是在已經公開聲稱了一個立場的情形下,隨即就產生了一種想維持這個立場的愿望,從而使自己顯得前后一致。甚至有時候,這種心態會促使著我們忽視相反方面的證據,一心要求的自己內心的安定。
書中舉了一個女孩和自己渣男友復合的故事,雖然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契機是男友的改變,但當它所期望的改變沒有發生的狀況下,女孩仍然堅信自己回歸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甚至更加“忠心耿耿”了。似曾相識的故事,如今我們大概會稱之為“不能及時止損”,但看一看周圍,又有多少人癡守著“沉沒成本”呢。
怎樣保護自己?“天長地久”的承諾固然感人,但為了要保持一致的形象而不究前因,固執地守護的承諾卻是需要避免的。在堅守一項承諾之前和過程中,它本身的意義和價值都值得隨時停下來考量。不值得堅守的承諾,不必堅守。
4。為了被認同,我可以做任何事?
不確定怎么辦?那就看看周圍的人都怎樣做吧?養育孩子的時候,就時常覺得自己被這樣的“peer pressure”所綁架。一方面,人思維的惰性給自己找了個借口“大家都這么做總不會錯”,另一方面,周圍人看似“一致”的行動也給了你莫大的壓力,在這種情形下,你需要構建自己“為什么不這樣做”的理由,或許還要解釋給你的孩子聽。
無論你是不堪其擾,還是沒有主見,當人們對自己的處境無甚把握的時候,趨利避害的本能會促使著人做和周圍人一樣的選擇。一本對這種群體性行為解讀的更為徹底的書是勒龐的《烏合之眾》。被群體接納的感覺如此的好,以致讓人甘愿放棄作為個體的理性,而屈從于群體那種呼嘯而來的威勢。
怎樣保護自己呢?就像任由“自動控制裝置”偷竊我們的控制權一樣,“社會認同”這個裝置即使完好,也同樣需要定期檢查,維護和更新,一旦發現它有override屬于個體的理性的傾向,就是需要切斷“自動”裝置,自己拿回掌控權的時候了。
5。警惕那些輕易讓你“喜歡”的人
“喜歡”是一種非理性的情感,我們歌頌親情愛情和友情,是因為它們完整了我們的人生。但在生活決策中,主觀的情感傾向卻往往是影響你判斷的一個重要原因。
先要分析,對日常生活中不夠了解的人,這種主觀的“喜歡”來源在哪里?作者列舉了幾個可能性:(1)相似性 類似于陌生人之間常用的開場白,一些共性總會讓不熟悉的人一下子親近起來 (2)稱贊 即使我們自認為對夸張失實的稱贊有一定的抵御力,但被稱贊的本能反應還是會讓心理防線馬上軟化下來 (3)接觸和合作 雖然熟悉不一定能產生愛,但不熟悉就更不可能產生愛了。一段時間的親密合作和接觸,可能會讓你改變你原有的印象,即使那個印象的產生過程更為理智。
怎樣保護自己,防御“喜愛”帶給你的欺騙呢?識別出各種各樣導致你產生各種喜好的心理因素可能是不現實的,但是已經建造起來的“以不變應萬變”的理性判斷系統可能可以幫上忙。在做每一個決策和判斷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抵御僅僅是簡單的社交接觸帶給我們模糊的好感和消融的界限感,就事論事的把每一個決定完成。
6。服從權威是一種慣性
既然我們可以輕易地成為一群“烏合之眾”,那么不知道哪里冒出來的專家,也不難讓我們低下了自己高傲的頭。書中密格蘭教授的實驗讓志愿者無腦聽從實驗人員,把越來越難以承受的電壓加諸到“無辜者”身上,而不去想一想這樣做的后果。醫生的指令可以讓護士忽視自己的專業知識,老師的指令可以讓學生忽視自己的學習需求,我們屈從的往往不是某個人,而只是他們的“頭銜”。
怎樣保護自己,減少自己受到“權威”影響的思維慣性?兩個問題值得問一下,第一,所謂的專家是真實的嗎?是發布的這個消息領域內的專家嗎?正像我們不信任演員給出的歌唱意見一樣,一兩項跨界玩得好我們暫且相信,但總是這樣嗎?第二,這些“專家”有沒有自帶的立場?在本身有傾向性的環境之中,雖然專家的操守并非不可信賴,但分析出專家可能被影響的立場,才可以對專家提供的信息做更客觀的判斷。正如昨天早上我聽到一則新聞,這則新聞是這樣開頭的“哈佛一位專家研究聲稱...” 我的直接反應是,想用title壓我?沒門兒!
7。終將失去的東西更可貴?
你有被“都賣完了就剩這一個了”的銷售策略所吸引過嗎?讓一件商品永久降價,遠遠趕不上讓它偶爾打折的吸引力。比起得到的快樂,我們更害怕難以追索的失去。對這條的解讀,可能類似于心理學上的“損失厭惡”。
短缺原理也同樣利用了我們的直覺思維系統——如果好東西都難以得到,那么不那么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因此,我們也不自覺會以獲得某樣東西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其質量的高低和好壞。
怎樣保護自己,從這種“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強迫癥里面解脫出來呢?如果你是要買一樣東西,不管是吃穿用度,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原本設想它的功用。在它能滿足這個需求的前提下,無論它是供應充足還是短缺,都無法作為我們決定的依據。
8。你有沒有“選擇性偏執”?
有時候,我們所擁有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用有限的思維系統在無限的信息海洋中篩選,提煉,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已經失去了耐心。
在我們已經沒有心情,時間,精力分析情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借助某一條孤立的信息,就匆忙做出了判斷。
如果我們需要把所有信息抽絲剝縷分析后再行動,或許我們永遠都邁不開我們的腳步。在大家都在急切地尋求行動指南的時候,一個兩個看似“可靠”的片面消息,就足以是我們采取錯誤的行動和做出不智的決定了。正如書中的例子,中情局在應對極端宗教的恐怖襲擊的時候“中央情報局擁有的情報如此之多……最后他們不得不依賴過去的經驗——由于他們沒有任何與宗教組織打交道的經驗,就把它當成了一個一般性的堡壘”(Louden,"Over load of Advice",1993)”,這種片面的信任,和我們做出決定就傾向于捍衛它的心理相疊加,后果不可謂不嚴重。
怎樣保護我們自己,不被“片面信息”所蒙蔽?回答這個問題,同樣也回答了全書的主旨。我們需要克服的,是我們自己的直覺系統和思維的懶惰。這其中,覺察是第一步,我們可能在不知覺間,建立了一個我們自己都無法掌控的復雜的世界,那么正視它的復雜性和我們的能力局限也是重要一環。所有的被討論的原理和認識世界的角度,不過是給我們一個構筑自己城墻的方法,一些抵抗的能力。
凡此種種,不是教你詐,只希望你能更加認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