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人魚》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橋段。鄧超飾演的劉軒到警察局報案,他說自己被人魚綁架,警察問人魚是哪一位,鄧超說是一半人一半魚的美人魚,于是出現了4幅奇葩的“神作”。
說話和寫作是一對同素異形體。不會寫作,相應的說話也一定讓人“難過”,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是所有誤會的開始。
電影里,鄧超講不清楚自己到底被誰綁架了,現實中沒辦法表達自己,從人際關系到個人性格都受到可影響。
不記得什么時候給自己貼上了“冷場王”的標簽,但事情的開端要追溯很早之前。那個時候,大概才上學前班!每一次小朋友在旁邊玩,我也很想參與,可是我不懂的要如何與他們打招呼,第一句話應該是說你好,還是自我介紹?第二句話要怎么告訴對方,我想加入你們?
只能默默地看著,腦子里沒有一句成形的寫作文辭,形不成一個句子。看得時間久了,大家都習慣了我的離群索居,我也習慣了。但是人的情感是需要宣泄的,我不善與人交流表達自己,同時也不懂得如何用文字描述心情。
有些人雖然離群索居,他會通過書寫把生活的不愉快統統地傾倒出去。而我詞不成詞、句不成句,寫日記在我看來仿佛一只兇神惡獸,所以每次提到它我總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沒有情感傾泄的通道,漸漸地、漸漸地時間久了,性格越來越壓抑、焦慮癥越來越嚴重,這些逐步開始影響我的生活和學習。
如果要扳指頭來算,高考作文再好一些,也許可以有更好的學府;大一如果文采好一些,或許早已不是單身,更有了自己的事業(大一參加了大學生Enactors,很不錯的組織,結果自己把自己邊緣化了);如果大二,會寫一點兒,現在應該在上海了吧,因為寫東西太慢,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第一次被開除了;大三,如果筆尖流暢一點兒,憑借文字創意,應該已經有國家級獎項了吧……
可惜一切沒有如果!
現在我工作了,在經歷一次半個月只磕出3000字文稿,還被改的幾乎不剩什么的時候。我就知道,不會寫作又來坑我了,果不其然在對方看面子給了稿費之后,雖然說再聯系約稿,至今也沒了音信,這估計是又搞砸了一件事情。
接下來,如果我的寫作依舊不能有所起色,我也不知道它還會給我帶來什么不好的影響。正如前文所說,寫與說不分家,寫在我看來作為一切活動的基礎內容,如果不能突破,猶如大廈之沒有根基,河流之沒有水源,麻煩恐怕是源源不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