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學畢業,心想著終于可以不再依靠父母、能夠自己賺錢了。一年過去了,不僅沒有賺到多少錢,還產生了一些負債......
然而,幸運的是我在職業生涯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和一群戰友一起踏上了一條叫做通往財富自由的路,并且篤信我們都注定會到達那個閃耀著光芒的里程碑——財富自由!
談到財富自由,有一樣東西不得不說,那便是金錢。今天我想就以自己的金錢觀和大家聊聊,一起交流探討!
將金錢拿出來說事兒,難免會引起一些“視金錢如糞土”之人的唾棄。但暫且讓我們將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觀點之爭放在一邊,討論一個更為樸素的問題:金錢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查閱資料得出這樣的結論:金錢實際上是對各種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量化度量。這樣的說法略顯“官方”,那么通俗點兒怎么理解呢?
可以這樣理解:
金錢是一切資源統一的價值體現。
資源,有看得見的,如房子、汽車、鉆石等等,也有看不見的,如時間、精力、思想等等。在特定的條件下,這些資源的價值都可以用錢來統一呈現,并且可以實現彼此之間的交換。
對金錢的本質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之后,再來說說我個人對金錢的幾個觀念:
一、金錢的本質是資源的價值,花錢的行為就是一種投資。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掙錢是技術,花錢是藝術。如果認可了花錢等于投資,那么花錢是藝術便順理成章了。
前段時間看了暢銷書《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老師寫的一篇文章,名字叫《為什么把工資存起來的人,反而越來越窮?》(點擊鏈接可閱讀原文),文中就“花錢”這件事兒做了深入的探討。核心觀點是:花錢的行為本質上就是投資,要將錢花在對未來有益的能力和人脈上。
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會將目光聚焦在未來(即便是不遠的未來)。那么如何“對待”當下的資源,才能讓它在未來產生最大的收益呢?這又是一個所有生活在商業社會的人都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投資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市場為對象的投資,比如炒股,另一類是以自身為對象的投資,比如學習。今天主要說說第二種——對自身的投資。這里有一個小技巧:看一個人為自身投資占總支出的比例,就能看到他是否真的理解并相信了“花錢就是投資”這個觀點。我平均每個月投資在成長(主要指技能的學習)上的錢大概1500元左右,占月總開銷的40%左右。當持續保持這樣的“投資習慣”時,掙錢自然也會是一件越來越容易的事情,因為成長本質上就是在提升掙錢的效率。
二、掙錢是一種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必要途徑,而非生活的最終目的。在這里每個人就需要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對于我的人生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
這并非是一個假大空的發問,認真思考的話能讓我們少做很多舍本逐末的事情。前幾天我給35歲(10年后)的自己寫了一封信——《一封信:致35歲的自己》,在信中我暢所欲言,寫出了那些對我未來最重要的一些東西:幸福小家、父母相伴、事業有成、真朋摯友......而掙錢只是為了讓我更大概率、更快速度地擁有這些美好的東西!
而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前半生用命賺錢、后半生用錢買命”的人,對于他們來說,雖不排除生活所迫的因素,但至少能說明他們忘記了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還有一些人會為了錢去損害別人,甚至不惜損傷自己的聲譽,這種得不償失、缺乏智慧的做法顯然已經與掙錢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三、花錢,不可揮霍、但須慷慨!很多喜歡“理財”的人都有記賬的習慣。每一筆開銷都會記錄在目,同時他們對每一筆開銷也做了嚴格的把控。然而,物極必反,過于嚴苛的“節流”也會讓我們的生活質量有所下降。
朋友、同事聚餐是常有的事兒,主動買單便是一種慷慨的行為。雖然不是為了顯示你的大氣,但對方一定會覺得你是更看重這段關系的那個人。好朋友從外地過來,我一般都會主動提前預定酒店,吃喝玩樂的買單自然也少不了,但這是對友情必要的投資,忽略不得。
一段親密的關系同樣需要一些投入,務必慷慨,尤其是男生。“如果一個男生舍不得拿出工資的10%花在女朋友身上,那就趁早離他遠一點”,《硅谷來信》的作者吳軍老師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對此我十分認同。對父母,更是無可厚非!養育之恩無以為報,慷慨一些就不至于留下太多遺憾了。
我們永遠不應該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吝嗇,這些投資都是必要且值得的!
愿你此生富裕、滿足且幸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