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開始不明白《郵差總按兩遍鈴》這個標題的含義。
也不知道這是本犯罪小說,更從未聽說過它的作者詹姆斯·M·凱恩(James M. Cain)的名字。
我是在圖書館里偶然翻到這本書的。墨綠色的書殼,封面什么都沒有,只是在書脊上寫有書的名字(中英雙語珍藏本/郵差總按兩遍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如此簡潔的設計吸引到了我,忍不住要一探究竟。我還在想,是什么樣的書才會設計得連個書皮都沒有?后來我想明白了,大概是圖書館在上架這本書的時候,書皮不慎丟失了之類吧。否則圖書館的書簽又怎么會貼在本應該是內殼的上面呢。
再看一眼,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中英雙語版本都只有300頁左右的厚度,讀起來應該不會太費力。
2.
郵差為什么要按兩遍鈴?閱讀前這么思考著。這肯定是一個信號。看起來好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翻開,正文前面是整整21面的導讀,提示我“不知道小說劇情及相關細節的讀者請在讀完小說后再閱讀此文”。好吧,我照做。
通讀完整本小說。什么?根本沒有出現郵差,也根本沒有門鈴響過。那么標題的意義何在?于是,很明顯,是該在導讀當中尋找答案的時候了。
引經據典的導讀告訴了我一些我所不了解的偵探小說世界。是的,這是我第一篇完整通讀的偵探類小說。盡管三番五次聽說過一些偵探小說的名字,但目前為止都沒有開始品讀。或許,《郵差總按兩遍鈴》無意中替我打開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3.
小說的名字有過改動。據說最終來源于小說本身所借鑒的故事原型。那是一樁發生于1927年的轟動全美的謀殺親夫案。真實案件中的女主露絲為了順利得到她瞞過丈夫所買下的保險單,與郵差約定好來時按下兩次鈴。
不過小說中并沒有按門鈴的情節。但是,抓住原型故事里的這個細節,來定下這個讓人好奇又完美契合小說內容的神秘標題,也是值得感嘆和佩服的。至少,像我這樣學識尚淺的小年輕,大多數時候的確是被標題吸引而打開一本書或閱讀一篇文章的。
4.
先讀譯文版,因為了解小說情節很重要。沒有瑣碎的細節描述,甚至字里行間都彌漫著高冷的意味。可這正是引人入勝而堅持讀下去的精妙所在。
誰也不會提前想到,第一人稱的敘述者竟然正是犯罪者。也只有讀到最后,才明白這十六章的故事其實是弗蘭克在死囚牢房里的最后陳述。
簡潔的對話模式,沒有向你交待這句話是誰說的,而是要自己仔細地讀才能判斷那是誰說的一句話。所以經常不得不回頭重讀來分清人物的臺詞,然后放在心中描繪出一個有人對話的場面。
而所有關于謀殺和情欲的描寫,更是以精簡得毫無天花亂墜的筆觸,讓你知道事情就是那樣直接而冷靜地發生著。
5.
流浪漢弗蘭克遇上年輕的小店夫人科拉,發酵出了想要得到她的自私的欲望。年輕的科拉在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里不快樂,陷入了與弗蘭克的情欲里而萌生出殺死丈夫尼克的念頭。
第一次策劃的完美謀殺沒有得逞,第二次的偽裝車禍終于達到了目的。兩人僥幸脫罪,甚至還騙到了尼克的保險金。可是劇情永遠會有反轉。弗蘭克和科拉在脫罪的過程里所得到的,是在考驗面前互相背叛的絕望,還有殺死對方的沖動。
即使兩人結婚,迎來了新生命,也沒能讓命運重新洗牌。突如其來的真實車禍,奪走了科拉的生命,也終究意外而諷刺地落實了弗蘭克當初的謀殺罪名。
6.
簡短而不簡單的故事,娓娓道來著種種人性的不堪。
生而為人,往往事不關己,就自然冷眼旁觀。
就好像對于犯罪者,渴望熬過黑暗重獲新生,卻逃不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命運安排。
而他人,常常不會為之嘆息。
但是,弗蘭克最后的心聲,也許上帝和我們一樣都聽見了吧。
只愿會有來生,祈禱我們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