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花香片
做家務無聊,習慣搞點背景音樂,想起一位熱愛古典音樂的朋友曾說:聽著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做家務,拖地都很有節奏感。手頭沒有帕格尼尼,抽出一張舒伯特的經典作品CD放入音響,舒伯特的音樂柔和舒緩,雖然不能用來尋找拖地的節奏感,但確實讓人心情愉悅。又想起最近正在看的書:楊照的《想樂: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其中寫舒伯特的文章中提及舒伯特的一首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據說經臨床試驗,這首樂曲對安撫躁郁癥狀有幫助??磥硎娌氐囊魳凡还饪梢园矒嵩暧舭Y,也可以驅散做家務的單調沉悶。
《想樂》是作家楊照為香港《明報》副刊所寫的古典樂專欄文章集合而成,以音樂形式分類,介紹古典音樂史上的一些經典杰作,既包括為大眾所熟悉的古典音樂入門或必聽曲目,也有不那么有名,但獨具風格的作品。一部介紹古典音樂經典曲目的書,可能會像古典音樂本身一樣讓人覺得有距離,會讓人心生疑慮:能看懂嗎?就像人們提到古典音樂時總會有的“聽不懂”的顧慮。
這種顧慮大可不必有,就拿我這個音樂門外漢來說,樂曲的形式、調性、結構、技法等理論大可不必關注,正如書的副標題:“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想樂》這本書的內容更多聚集在這些經典古典音樂背后的故事:作曲家所處的時代、樂曲的創作環境、作曲家本人的際遇、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思想脈絡等等。這就使得此書更像一本故事書,講述作曲家和他的作品之間發生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絕不是為了滿足大眾好奇心而去探究的八卦或傳聞,所有的故事都圍繞樂曲本身,將音樂放回到當時的時代與人文,思考樂曲誕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作曲家從他的音樂向世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楊照是歷史系出身,用他本人的話來說他是“透過歷史聽音樂”,這樣音樂便有了思想的印記,從而閃耀出不同的光芒。這種借由知識和思考介入的“聽”音樂方式,是楊照感受音樂的方式,他說:“用心、用身體主觀感受音樂的經驗,很難轉手給別人;相對地,用大腦思考過的材料,或許比較有機會可以提供作別人聽音樂時的參考,增加從音樂中找到意義的機會,也就是增加‘聽懂’音樂的機會?!?/p>
所以,可以說,這本書會幫助那些對古典音樂感興趣,卻又苦惱“聽不懂”的人“聽懂”古典樂。
但回過頭來說古典音樂真的需要“聽懂”嗎?或者說,“聽懂”有標準嗎?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漸有了答案,那就是:古典音樂和其它諸如哲學、美術、科學一樣,是有門檻的,如果接受了恰當的音樂教育,有著足夠充分的知識準備,你會更容易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緒情感,或者說更容易被音樂所感染,從而獲得更多層次以及更為寬廣深入的欣賞體驗。
然而,聽懂音樂卻并沒有固定的標準或方法。對于音樂這門抽象藝術,每個人都會有基于自己獨特經驗的感受,如果說有唯一的標準,恐怕就是被音樂所觸動吧!
想到那部著名電影《肖恩克的救贖》中的片斷:被陷害入獄的銀行家安迪無意間在監獄的播音室發現了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的歌劇唱片,于是冒著巨大的風險播放了一段其中的女高音片斷,他將播音室的門反鎖,悠然將雙手背在腦后,沉浸在美妙的詠嘆調中,全然不顧在外面瘋狂砸門的監獄長,他甚至將聲音調大,只為片刻的歡愉,絲毫不在乎即將來到的殘酷懲罰。而監獄操場上所有的犯人,都停下了手頭的活計,仰頭望向操場上空的喇叭,屏息靜聽,摩根.費里曼飾演的獄友話外音回憶道:“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那兩個意大利娘們在唱些什么。其實,我也不想知道。有些東西還是留著不說為妙。我想她們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動人的故事,美妙得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美妙得讓你心痛。這些聲音直插云霄,飛得比任何一個人敢想的夢還要遙遠,就像一些美麗的鳥兒撲扇著翅膀來到我們褐色牢籠,讓那些墻壁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在那一剎那,鯊堡監獄的每一個人都感到了自由?!?/p>
在音樂中聽到人生,聽到人生的渴望,我想,這便是所謂的“聽懂”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