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羅緝思維推出了《魔鬼經濟學》(原書名為「freakonomics」)的中譯本合集,我又把原版的第一本找出來讀了一遍。
此書2005年4月在美國上市,一個月后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并掛榜數十周。作者Steven D. Levitt(史蒂芬·列維特)和Stephen J. Dubner(史蒂芬·都博納),一位是芝加哥大學年輕的終身教授,另一位則是《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長年寫手。
其實中文版的譯名我一直覺得不大妥當,就作者選題、切入、思考角度之奇特而言,「魔鬼」二字改用「怪誕」或者現在較流行的「吊詭」一詞可能更好。
而且原中譯本翻譯的質量一般,有些誤譯影響理解,新版換了譯者,不知道會不會好一些,有條件還是直接讀英文原版為佳。
再讀此書,自然沒有初見的驚艷之感,但就我看來,起碼有三點仍然值得一提。
1. 巧妙的選題及敘述的方式
列維特一共提了六個問題:
- 美國學校老師和日本相撲運動員有何共同點?
- 3K黨的失敗和房產經紀的成功又有何相似?
- 販毒生意看上去很美,為何毒販還得啃老?
- 為何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犯罪率會直線下降?
- 父母的哪些因素對孩子的早期成績影響較大?
- 孩子的名字重要嗎?
如今標題黨橫行,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就是成功的一半。這些問題表面上似乎跟經濟學沒什么關系,看上去也沒有統一的主題(事實上的確沒有),我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吊了起來,迫切想知道列維特究竟想要說什么。
這便是好問題的威力和魅力所在。
另外,此書的敘述方式也是值得學習。
作者仿佛引領著我們進行一場又一場冒險,開局總是疑云密布、懸念重重;接著收集證據、順藤摸瓜;途中剝繭抽絲、排除干擾;最終水落石出、恍然大悟。整個過程有如讀偵探小說,非常過癮,跟《紐約客》另一位傳奇作者Malcolm T.Gladwell(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風格不謀而合,無論是閱讀者,還是寫作者,都能悟到一些妙處。
2. 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列維特認為:「動機是人們行為的基石。因此,理解動機或者找出真正的動機,幾乎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包括暴力犯罪、考試作弊、網上約會等)的關鍵。」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深知經濟學只是研究理性人在激勵下的行為,無法完全解決動機問題。通過思維發散、旁征博引,列維特成功的將經濟學、心理學乃至社會學的一些思維方式融于一體,來揭開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
書中有個例子很有意思: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犯罪率一直在不斷上升,專家普遍認為情況還會繼續糟糕下去。
然而,90年代開始,毫無預兆地,犯罪率不僅沒有不斷上升,反而迅速全面下降。
專家們大為震驚,甚至過了幾年才緩過神來,開始尋找解釋,比如經濟增長迅速、槍支得到有效控制、監獄系統得到改進、警察的巡管政策更新等等。
列維特卻說這些都不是關鍵,發生在70年代的「羅伊訴威德案」(Roe v. Wade),即墮胎合法化的標志性事件,才是奇跡發生根本的原因。
此言一出,專家們一片大嘩,質疑者、譏諷者甚多,但列維特專攻過犯罪經濟學,顯然是有備而來。
他的理由很簡單:經研究表明,墮胎者大都是那些貧窮、未婚或者是未成年的女性,如果她們的孩子出生的話,限于種種原因,他們成為罪犯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普通孩子。由于墮胎的合法化,這些未來的罪犯并沒有出生,而是直接被「計劃生育」了,十幾年后潛在的罪犯數量急劇減少,犯罪率當然急劇下滑了。
這個解釋相當具有創造性,然而證據呢?
這就引出了下面的第三點。
3. 基于統計學的分析方法
先插一句,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暢銷書《引爆點》(Tipping Point)中,也提到了上面的例子。有意思的是,他的解釋截然不同。
格拉德威爾認為犯罪是可以傳染的,就像時尚潮流一樣,它可以由一扇破碎的玻璃窗蔓延到整個社會,也就是「破窗理論」。
當時的紐約警局致力于提高輕微犯罪的執法力度,消滅隨地涂鴉和地鐵逃票等不良現象,格拉德威爾認為,這些打擊破窗的行為就像阻止傳染病蔓延一樣,降低了整個紐約市的犯罪率。
然而他并沒有給出論證的過程,相比之下,列維特先是一一反駁了幾種可能性較大的理由(包括格拉德威爾的),并采用了統計相關性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顯得更具有說服力。
統計學的相關性是指當兩個因素之間存在聯系的時候,一個變量會隨著另一個變量變化。它又分成正相關和負相關兩種情況,比如下雪外面就會變冷,這是正相關;出太陽就不會下雨,這是負相關。相關性雖然不能、但有助于證明變量間的因果關系。
列維特通過統計數據發現,在「羅伊訴威德案」前就率先宣布墮胎合法的5個州中(包括紐約),犯罪下降率領先于其它州。
而且,那些以前墮胎率比較高的州,在墮胎合法化后出生的孩子成為罪犯的比率大大降低,整體犯罪率下降的幅度也大大高于那些墮胎率相對較低的州。
還有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當地政府宣布墮胎合法化之后,犯罪率也同樣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即使墮胎合法減少犯罪率的觀點還是讓很多人覺得不舒服或者太過怪異,但列維特采用的分析方法本身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這種基于統計的方法現在已經比較常見,大眾經濟讀物里都有采用,當時卻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本書的中譯本有一句廣告語,叫做「從根本上改變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雖有夸大的嫌疑,但也不能說是胡謅。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的說法,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
改造世界,非經濟學所長;
改造世界觀,才是經濟學的強項。
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