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解,每章一讀。
文:
眾罔兩問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發,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景曰:“搜搜也,奚稍問也!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況乎以無有待者乎!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譯:
影外微影問影子說:“你剛剛低俯而如今又高仰,剛剛束發而如今又披發,剛剛坐著而如今又起來,剛剛走著而如今又停下,為什么呢?”
影子說:“區區小事,何足談論。我這般樣子卻不知道所以然。我,蟬、蛇的蛻皮,像但又不是。有火和陽光的地方,我顯現;有陰暗和夜晚的地方,我隱沒。你我是有所依賴吧?何況那沒有依賴的?它來我跟著來,它去我跟著去,它活動我跟著活動。活動而已,又有什么可問呢?”
解:
本章講“有待”和“無有待”。
罔兩問影的寓言早在《齊物論》章七出現過,寓意無別。本文再分析一二。作者致思巧妙,沒有用影問物,而是罔兩問影。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突出“待”的存在。(是否在罔兩之外還有微影?)“待”是什么呢?關系。“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發,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這是聯動關系。“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這是形象關系。“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這是生成關系。
其實,關系屬于一種認識范式或知識形態。那有關系,有認知有問題嗎?影說:“予有而不知其所以。”明明說了很多“所以”,卻有說“不知”。這里就需要理解影,乃至《莊子》文本中“不知”的深意。以不知為知,看似我們以為“是”的“知”往往出于人的視野,即是說刻印著人的局限性。那此“知”也就是不知。相反,“不知”退回到物之本有,契應著實現物之自在自為自然而然。因自然才滿足人知其所謂的“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