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去了紫禁城
? ? ? ?2010年的十月份看完的《步步驚心》2016年也就是今年看完的書。2010年,印象特別深刻十一國慶節放假回學校,周老師組織大家一起去北京看畫展。那時候我剛剛沉浸在步步的悲傷里面。夜晚情緒翻滾,白天又無法控制自己的心緒。我也不知道他們的拍攝地點是橫店。故宮對我的吸引力何止是“神秘”二字能言說的。其實當年的一部《少年天子》就早已陷了進去。在離開北京的前一天,班長給了每個人自由活動的時間。冷風蕭瑟,已是深秋,朱墻宮深,置身其中,我化作一點,紫禁城成面。它仿佛是一個網狀的磁場,不管你怎樣掙扎,最終還是會把你圈禁在舞臺的中央,永遠攀不過的鐵臂高墻。可是若曦穿越過去用現代人的思想并且得到具有同理心的那個人的愛。最后愛恨不能自己轉身離開。也算是另一種痛快。她說要換另一種方式持久地愛,才能真正擁有她完整的愛人,殊不知又跌入另一種相思。有時候我們總說要換一座城,只為忘卻一個人,難道換一座城就能真正忘記那個人嗎?
二、步步停留在我的心底
? ? ? 《步步驚心》書里面結局并沒有交代若曦寫給四爺信的內容。但影視劇里面就是若曦的這封信再一次引爆了最后的痛點。是若曦對四爺愛的層層遞進,也是若曦對四爺愛的最后完美交代。這封信步步迷想必都已經熟背在心。2010年我悲痛不止。2016年看完書之后自己突然平靜。6年過去了,可是每一個10月份的深秋,好像一直停留在10年我迷戀步步時候的那個味道。也許是在公交車上,也許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雨夜,也許是在霓虹燈照亮的地方,有那么一刻腦海中突然閃現出10年步步帶給我的一些疼痛,于是喉嚨開始哽咽,夾雜著對時光的感慨,總會無病呻吟一段時間。這是后遺癥,跟季節有關一般沒法治。為什么16年平靜,一是桐華用若曦的口吻描述,文字我用“甜、快活”來形容。我感覺用第一人稱敘述帶有一種幽默,風趣,無形中減少了一些痛的成分。避免用一些大悲的文字進去。因為那個主角是“我”作者會更注重心理活動的描寫。如果運用第三人稱無形中容易去渲染一種凄涼的氛圍,感嘆他人命運的無常,這是我的小想法。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后,并不單單把心緒都放在男女情愛上面。不管它是現代劇還是古代劇,都是作者通過作品這雙眼睛表達她內心的世界。我再次去看電視劇的時候突然頓悟,里面演的必將是我們要經歷的。這也是好作品和次作品的區別,好作品一直在講生命的繁盎然與黯淡,生機與寂滅,從中我能看到以前的我,現在的我,以及未來的我。而次的作品僅停留在淡淡的表面,雖蕩起漣漪,可是一會就會消失不見。
三、我對生死的不解
? ? ? ?若曦剛才還和十四爺說話,突然停止了呼吸。大火燒盡了肉身,不知道靈魂是否伴去。不禁讓我想起世間有這樣一群心性一樣的人,他們堅強卻也脆弱,簡單卻卻又心緒纏繞,他們無法放過自己。他們的離去決絕而果斷,把遺憾和不舍留給活著的人。他們活著的時候猛烈的燃燒自己,猛烈的付出愛。若曦是 、順治是、納蘭是、三毛是、等等的癡男癡女。他們是親愛的讓人心疼的小孩。他們的離開不是救國不是取義,可以說他們是自私,都是為成全自己的心。我不是他們,我總是陷入無盡的沉思,最后還是把這些歸結到萬物和宇宙。那是怎樣的悲愴,雀躍 深邃。無解。同理那些離開我的親人。那些素未謀面的人。我知道最后每個人都會有同樣的結局。那些讓人擔心的人現在化成了什么物質呢?
四:得到男人理智的愛是人生之幸事這個男人諸如四爺
? ? ? ?又要回到與若曦相對應的那個男人身上去,又這樣的心性的女人必定有同樣心性的男人。兩個人的愛與憎,孤獨與繁華,實際上是一摸一樣的。只不過他們表達的語言不一樣,若曦眼里容不下沙子,用行動表示,追求自己想要的。四爺眼里也容不下沙子,用的是心力,付出甚至比若曦多。但他總是理智的幫助若曦客觀分析問題,沒有袒護的語言,告訴她應該怎么做。幫助若曦成長。看似冰冷的話語且意味深長,文中四爺對若曦愛的小心翼翼的呵護已經寫到絕境。不在舉例。他們把愛徹底拋出,沒有皇帝,只有四爺。八爺對若曦的愛相反,即便他再愛若曦,若曦嫁給他也就和明慧一樣,只不過此時八爺更喜歡若曦一些僅此而已。若曦在現代社會想要得到的愛情和友情都已經得到。正因為她用現代人的角度去要求四爺,要求那個在做了皇帝之后,依然還要保持他完美的形象,若曦不想看見他兇狠的一面,他一直奢求四爺為了她可以不去改變。可是此刻四爺還是她的四爺,但是已經成為皇帝的四爺。深愛一個人好像也都是因為這樣的心理隔閡與恐懼誤解而分離的,是嗎?
? ? ? 燭花搖孤影,木蘭簪,鼻咽喉,四爺看見若曦手捧著菊花茶向他走來。四爺這一生是不會忘記她了。我也沒有為步步而哭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