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去四分之三多,各大城市又開始發布幸福指數。
但我們的幸福指數似乎已陷入怪圈:收入越來越高,但幸福感卻越來越低。
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因為追求幸福的方法錯了。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當你越依附某個東西、某件事情、甚至某個人時,你的幸福指數就會越低。
【1】
出人意料。
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
不是時鬢的經濟學課程,
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
而是沙哈爾主講的“幸福課”。
“幸福課”為何在哈佛大受歡迎?
“因為大家過得越來越不幸福。”沙哈爾說。
越來越富有,卻越來越不快樂——已成為全球性現象。
央視2013年搞了個“你幸福嗎”的調查,
發現老百姓的幸福感隨著經濟增長卻在下降,
最發達的北上廣,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反而很低。
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
沙哈爾說:“因為追求幸福的方法錯了。”
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追求幸福,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
【2】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
我們通常以兩種方式“失去自我”。
第一種是“生活給別人看”。
漫畫家朱德庸對此有段精彩描述:
“他穿時尚衣服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開的車也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買別墅也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從事的工作也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展現給別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成績或格調,
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為唯一標準。”
為了刷出“比別人能干”的存在感,
我們終于活成了“別人眼中牛逼的人”。
第二種是“看別人如何生活”。
別人有了豪車,我也想要豪車;
別人有了別墅,我也想要別墅;
別人孩子讀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讀名校。
為了過上“別人家的幸福生活”,
我們終于活成了“跟別人一樣牛逼的人”。
【3】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有一個美麗的食人島。
這島上不僅景色絕美,
還有豐富的淡水和食物。
躺在沙灘上曬著陽光,
人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和幸福。
可到了夜晚,島上湖水就會變成強酸,
把人與動物全部消融掉。
食人島是一個隱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東西,其實恰恰是“吃掉我們”之所在。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錢,有了錢就幸福了。”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權,有了權就幸福了。”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
但最終的結果是——
得到錢之后,我們期待更多的錢.
得到權之后,我們期待更大的權。
得到名之后,我們期待更大的名。
得隴望蜀,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礙,正是我們對外物苛求太多。
【4】
《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本書,
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
梁漱溟認為:人要幸福,需解決三大問題。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
然后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
最后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問題。
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就是解決人的溫飽問題。
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就是要處理好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為人上下級的問題。
但前兩者的解決,并不能讓人獲得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來自于第三層面——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問題。
“真正的幸福從不依賴于外在的事物,
而是內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
愛因斯坦說:“同一層面的問題,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解決,只有在高于它的層面才能解決。”
在物質層面,永遠無法解決幸福的問題。
幸福的問題只有在內心的層面才能解決。
【5】
約書亞·貝克爾
他叫約書亞·貝克爾,一個高富帥。
掌管150家店鋪,拿著7位數薪水,
有一個美麗妻子。20多歲就買了豪宅名車。
聽著是不是很牛?其實他是生活的大輸家。
讀大學時,約書亞覺得,
“富裕就是每年掙5萬。”
畢業后,他很快拿到了5萬。
“但我并沒有覺得富有。”
這時,他覺得富裕就是每年掙8萬。
一年后,他年薪達到了9萬。
“但我還是沒有覺得富有。”
這時,他覺得富裕就是擁有豪車。
于是約書亞成了工作狂。
一周工作80小時,一年工作362天。
28歲時,約書亞就成了公司高管。
拿著7位數薪水,掌管150家店鋪,
在別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
一身名牌,住著豪宅,開著名車,
隨手一揮就能擁有想要的一切。
他以為擁有這些后,生活會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一點都沒增加。”
實際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身體不好,每天需要服藥入睡。
妻子在抱怨:你還像個丈夫嗎?
兒子在抱怨:為什么總不帶我出去玩?
母親不抱怨,因為已經生病進了醫院。
除了賺錢,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個月里,
約書亞家發生了兩件大事。
首先是,他母親去世了。
接著,妻子向他提出離婚。
約書亞感到無比傷心和挫敗。
失去,讓約書亞開始反思:“過于追求物質,我不但沒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反思后,約書亞決定實施“斷舍離”,
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
每一天,只拿出這天所需要的東西。
第一天,他解開了床單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
就這樣生活三個月后,他發現:
“竟然90%的盒子都沒打開。”
于是,約書亞把這些東西統統捐贈。
美國家庭平均擁有約30萬件物品。
但約書亞的生活里只有288件。
“留下來的每一樣都不可或缺。”
這樣的極簡生活,
約書亞不但沒感到空虛,
反而覺得內心越來越充實。
他辭去了7位數的工作,
但從此擁有了大把時間:
精心做一頓美食,
約朋友喝下午茶,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小時候,我的夢想是當作家,
現在,我終于拾起了那支筆。”
兩年后,約書亞成了暢銷書作家。
“我丟掉了90%的東西,生活卻幸福起來。”
【6】
1845年,著名學者梭羅,
只帶了一把斧頭,
到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
獨居了2年零2個月零2天,
以驗證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諦:
“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
不再戚戚于聲名,不再汲汲于富貴,
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體驗結果,正如他所說:
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幸福與否,并不取決于外在東西的多少,
而是取決于一個人內心的生活態度。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無求于外物,而自滿自足。”
【7】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
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二戰時,希特勒檢閱部隊,
一位將軍拍馬屁:“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
希特勒說:“不!我一個人也沒看見,我看見的只是人群!”
希特勒一語道破天機:
“要想讓人瘋狂,
就得讓每個人消失在人群里。
沒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
沒有自己的靈魂和追求。”
所以,人想要獲得幸福,
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
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觀念里。
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真正的自己。
“成功有兩要素:
外在成功與內在成功。
物質成功是可測量的外在的成功,
是低層次的自由,
而思想上的成熟與自由,
是高層次的內在成功。
幸福往往來源于后者。”羅素說。
【8】
我們通訊有了手機,
但忘帶手機我們就六神無主,
吃飯的地方沒有wifi,
我們就會如坐針氈、食之無味。
我們爬樓有了電梯。
但從三樓下到一樓,
如果電梯遲遲不來,
我們就會焦躁不安。
我們的夏天有了空調,
但如果某一天停電了,
我們就覺得簡直沒法活下去。
這樣的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的幸福已經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
古時候沒空調、沒電梯、沒手機,
但古人照樣活得“不亦樂乎”。
可見,外物的充實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終來自于自己的心靈。
普希金說:“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內心的寧靜作為基本特征。”
【9】
明慧和尚在深山修行。
他每次打坐快入定時,
都會遇到大蜘蛛來搗蛋,
使他無法安然入定。
明慧十分苦惱,便向師傅求教。
師傅說:“你拿一支筆,等蜘蛛出現時,就在它肚子上畫個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
再次打坐入定時,蜘蛛又來了。
明慧便用筆在蜘蛛肚子上畫了個圈。
畫完蜘蛛就走了,他也安然入定。
明慧出定一看,發現圈在自己肚子上。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魔由心生”。
獲取幸福的最大困擾,往往來自于我們自己。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擺脫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生的幸福最終還是來自于心靈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