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四位考過CPA的總結
兩姐妹(四年)
沒眼鏡:買教材、看書(比較全)、過視頻(有重點、打扎實基礎、糾正錯誤)、做題。備考兩門的話同步進行。
有眼鏡(一開始打成有眼睛):走過彎路,比較隨性看視頻,不用動腦子,導致積累很多章節題目都沒有寫,題目太多也不會在想做練習了,結果很久之后知識點都遺忘了。
沒眼鏡:看書環境很重要,在咖啡館待著,有白噪音。但因為經常有這個朋友那個朋友聊兩句,效率就會很低。最后就選擇在辦公室看,安排自己每天看多少內容。戰線很長,很累壓力很大的,周末出去玩的話也會看書,保持狀態
有眼鏡:臨近考試很容易急躁、大亂節奏。最后兩個月,過了一遍科目,記憶、刷題,并平常早起半小時,大聲的讀,類似瘋狂英語的狀態,公交車上用降噪耳機,1.25倍聽已經看過的視頻,去找那些被忽略的知識點。中午空閑時間做習題、錯題積累下來寫相關知識點,知識點寫的不用太細,能看懂就行。晚上系統做題。直接關機。大塊時間深刻理解一個知識。瑣碎時間做瑣碎事情。
沒眼鏡:注意力不容易被吸引,啥本子也沒有。視頻看的好多、基礎班、精講班、沖刺班都看,知識點反復強調。我會刷題,刷題刷多了做題目的感覺就出來了。我試過光看書,突然做題,就不知道題目說的什么東西,不知道他在考什么,跟學的東西毫不相干。
沒眼鏡:前三年考了四門,今年考最后兩門,就很緊張。考試前一天
有眼鏡:我注意力不集中、懶、粗心、愛玩手機停不下來。向沒眼鏡學習
有眼鏡:很容易有瓶頸期,瓶頸期時多做題,少胡思亂想
沒眼鏡:別人可以,我也可以,我要試一下。畢業兩年都有報名,結果一次也沒去。壓力很大,但不會放棄,要把證考出來。只是單純想要這個證,沒有想過跳槽,只是怕年紀大了就考不出來了。選美皇后有一句:“你現在這么拼命不是為了現在的你,而是為了明天醒來后你要成為誰,因為今天的你還不夠好”不甘心于平平淡淡的生活,學習使我們有動力,活到老學到老。
一位大佬
注冊會計師:專科及以上學歷畢業即可
也就是說,會計的考試基本對專業不限制。所以導致會計的可替換性特別大,好多人莫名其妙的就轉行去做會計了。近年財務共享中心的如火如荼也讓低端財務人員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別看財務共享中心這個東西聽著高大上,這個東西對企業來說不錯,極大限度的節約了成本,可是它說白了就是把財務工作做成了一個生產線,生產線上的人專職一個崗位,卻不了解財務工作的全部流程,最后結果就是跳槽都沒得跳。這邊扯遠了 回歸原題。
注會:這塊也是今天講解的重點。注會要求5年通過6門課程,會計,稅法,經濟法,審計,公司戰略,財務管理。這6門是在每年10月底考試,4月開始報名。教材基本也是4月多發布。6門全部通過后,第二年8月進行綜合考試,就是把所有科目一起出個綜合考一遍。
所以首先是報名的問題,
會計基本是所有的基礎,所以如果是跨專業的建議一定在第一年把會計帶上。老師比較推薦張志鳳,郭建華。今年基本就是租賃準則會比較有變動,別的變化不大,可以看18年教材,長投和合并報表是難點,建議在學過金融資產后這兩章連著一起學習,18年教材的話就是七和二十七章。
稅法記憶點會比較多,本年變動會比較大,建議教材出來后再開始,學習時注意梳理推薦老師葉青。主要就是3大稅種,今年好多稅率調整了。
經濟法也是記憶點較多的,本年變動不會太大,可先看18年教材,推薦老師郭守杰,每節課最后的知識梳理一定要跟著一塊把知識點梳理一遍。
財管基本是每年變動最小的科目,今年也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動,可以看18年教材,注意就是多做題和做題速度,因為題量和計算量會比較大。
審計主要多理解,沒事了可以把18年教材或者課件當小說聽聽看看,多理解審計思路,18年審計會有一點變動,不過問題不會太大。
公司戰略,有點像湊數的,剛剛出來的幾年每年都大改。不過難度不會太高。
所以注會6門,主要難點科目就是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建議別3門集中在一起報。
記憶科目就是稅法-經濟法,然后就是相對簡單的 公司戰略。看各位想報幾門了,然后根據難度分攤到各年,盡量別3大難在一年。再有就是別抱著先考1門試試的心態去考一門,你要是過了那就難受死了,后面4年還有5門等你,還是全新的課程,不考又浪費,所以盡量至少報上2門,但是也別貪多,剩的嚼不爛。
找教程其實很簡單,隨便找幾個注會考試群就有教材分析。
看視頻教材的時候推薦一個神器。POTPLAYER這個主要可以加速,我當時看視頻基本就是第一遍慢一些,后面再看就是2倍加速看了,節約很多時間。但是,加速要在你理解的情況下別圖快,看完了啥也不知道。
陳華偉(演講:如何在3個月高分通過3門CPA)
如何管理時間,不需要什么APP。90年代有一個大學生為了治療懶癌,發明了“番茄工作法”,即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25分鐘是一個番茄,第四個5分鐘變成15分鐘的長休息。
deadline是一曝十寒、脈沖式努力,像百米賽跑,而番茄工作法則是馬拉松。我們的人生是哪一種呢?我是個翻譯,別人下班休息了我在學CPA,別人周末休息了,我在學CPA。感覺自己特努力,考試結果出來才發現自我感動的幻覺被戳破了,第一年只通過了一門,第二年一門也沒通過。后來決定用番茄工作法改造學習CPA的過程,我要完成1500個番茄,由于自己還做翻譯,其實只做了900個番茄。結果通過了3門CPA。突然發現我的效率比周圍同事翻了好幾倍、克服了盲目的自我感動、打下了時間管理的基本功。6門大綜合只復習了2周的時間。使學習成長進入了加速度。原因就在于心流體驗。心流體驗是檢驗番茄的唯一標準,忘掉了時間的流逝,像水流一樣順利完成,工作和學習的終極狀態,最理想的狀態。如何實現心流:1、專注 2、反饋(像CPA考試,當有了番茄之后,每一個番茄的努力都是扎扎實實的一步,工作和學習需要純時間的積累。番茄不但量化也有純時間積累。)3、克服焦慮 4、個人能力和任務難度的匹配(考3門很難,用番茄拆解,發現每天只需要完成9個番茄,每個番茄都是容易實現的,就能夠克服行動上的無能)5、對時間的主觀感受能力(如果缺乏這個,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一個月、一年,但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有了番茄后,對時間的感受能力會變得非常敏感)6、內在激勵(做我們覺得重要、正確的事情)做番茄的人更容易體會,關注事情本身,如關注工作本身而不是工資。所以我們每天在做番茄的時候,不是簡單在做番茄,而是在刻意練習一種學習和工作的終極的理想狀態。
番茄工作法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節奏,陪伴我們度過自己獨特的一生。
有人說大師根本不需要秩序,大師都是依靠混亂,看看畢加索。然而真相是畢加索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畫得惟妙惟肖了,達到極致了。在不斷超越自我邊界,最后看起來大師他是混亂的,但是他是在戰勝秩序之后,有意識的加入了創造性的混亂。普通人混亂則是逃避秩序。秩序駕馭著混亂,我們要的是長期高效,有自己的節奏。番茄工作法是一種工具,但這種工具幫我駕馭了混亂中的秩序。20年前,蘋果的廣告有一句話:“我們為創造者制造工具”。所以說其實真正的大師都是需要工具的,去駕馭混亂、駕馭秩序。
最后引用歌德的一段話。
放蕩不羈的精神企圖實現純粹的崇高,只能白費力氣。兢兢業業、方能成就大事;在限制中,大師得以施展,能給我們自由的唯有規律。? ? ? ? ? ? ? ? ? ? ? ? ——歌德《自然與藝術》
番茄工作法其實就是讓我們普通人去擁抱這種限制,去擁抱這種規律,去最終實現我們個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