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下英子
之前一段時間,日本的這個斷舍離非常的火爆
我也是很好奇 單單看名字 就覺得各種高大上
然后一天,偶然在電腦的視頻里看過的,婦人的家里異常的干凈,寬敞,簡潔,(在我看來應該是太干凈,太寬敞,太簡潔了,感覺就不是個會過日子的)
日本人的房子以鴿子籠著稱,大都是小巧精致的,但是他們平時就非常的注重整理和收納,所以看起來還是不錯的,并不會顯得特別的擁擠或者壓抑。
英子跟她的家里人,只用最基本的生存工具,剩下的就是扔了,或者是送給其他人
她的這種狀態,在我沒有拜讀[斷舍離]這本書之前是難以想象的,
難以想象我在這樣的房子里,要怎么生活下去 了(話有點嚴重了,但是當時的感覺確實就是這樣,竟然什么都沒有,他們不會感覺空虛寂寞冷~~)
也就感嘆了一下,沒有特別想去看這本書的沖動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個新朋友,他邀請我去他家做客,他家也不小了,200平,但是感覺還是異常的擁擠,各種東西充斥在你能看得到的地方,進門都無從下腳了,跟不要說是找個地方坐了。(內心:一萬頭神獸崩騰而過,你是要成就多大的事情啊,這么不拘小節真的好嗎(\O_O/) 后來還是朋友很豪爽的東西往旁邊一推,才堪堪空了一個小平方出來,動作那是一個瀟灑豪邁,業務熟練,讓我輩佩服不已。
從他家回來的時候,才突然從腦海的犄角旮旯里想到了這本書,覺得是不是應該推薦他看一看這本書,網上搜了評論,各方的評價都很高,這就讓我來了興趣了,特意買了紙質書回來看的
小小一本書,花了3個小時一口氣讀完了,也就A5大小,不到2cm的厚度,沒有想象中的長篇大論
可能是日本人的語法跟中國人不一樣,翻譯過來有點語言不通,雖然大方向上可以理解就是有點思維混亂的感覺。
匆匆過了一遍,泛讀一下,覺得收獲挺多的,已經決定還會再精讀,現在就來說說我的大體感受
“這個留著以后還能用,這個沒怎么壞先湊合著用,這個好貴買來的沒穿過幾次,這個有過美好的回憶,先保存下來……”
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下,在自己的房間里收了越來越多的東西,這個舍不得扔,那個舍不得扔,然后就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去學習怎么整理,怎么收納,然后日常使用一段時間又亂了,然后又要花時間精力再整理,再收納…… 生活就在這樣靜靜的重復著,重復著
印象最深的是斷舍離的概念,通過周圍物品與當下的自己關系的整理,主語是自己,時間軸是現在,以此來取舍物品,更主要是學習取舍人生,更深層的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心,讓自己得到升華的一種生活態度
我們在無用的東西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我們對物質似乎有很高的欲求,總是沒辦法獲得滿足,哪怕對著已經堆滿衣服的衣柜,都還是要感嘆一下,怎么老是沒有衣服穿呢,
這,就是浪費
因為缺少精神食糧,把精力浪費在這些對自己沒有益處的事情上,缺少從日常事物中汲取能量的能力。所謂浪費,就是擁有卻不會利用。
如果我們能轉變自己的目光,轉變自己的態度,讓自己慢慢的沉靜下來,一定可以發現新的驚喜
我們有可以恣意揮霍的陽光,有萬里無云的藍天、有自己熱情洋溢的笑容,有可以野餐的公園、有可以暢游的湖泊,……
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
“斷舍離”是 整理人生 的一種生活態度。 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通過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改變意識,脫離物欲和執念,讓人生轉而開心,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其中,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多余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操作非常簡單,以自己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
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不要想丟掉這件東西很可惜,或者因為還能用而覺得扔掉很浪費,這種觀念對于收納和感情都毫無益處,真正應該考慮的而是“這種東西是否適合你”。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時間是當下,現在的自己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不是“因為還能用所以要留下”,而是“因為是我使用的東西,所以要珍惜對待”。
如果你不扔掉不要的東西,戀愛也好、人生也罷,都無法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斷舍離的終極含義就是要完全以自己為主體,
過去、未來都不重要,
我們擁有的只有今天和現在。
丟掉不舍和執著之后,你就會有種前所未有的輕松感,如沐春風。
在進行“斷舍離”的過程中,自己的“選擇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丟掉不要的男人和愛情,
丟掉不舍的想法和悲傷,
你會遇見你真正需要的伴侶,
活出更真實的自己。
當你持有的物品越少,越容易做出選擇。
選擇越多,越難抉擇。
在你做“斷舍離”的時候,
最重要的東西會越來越清晰的浮現出來,
你也會變得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學習脫離物欲和執念,讓自己的人生轉而開心。
ps:圖片全部來自網上摘抄,如有侵刪,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