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我在讀小學,當時的課本,能翻到紙張變熔,有幸借到鄰居家的一本《動物百科全書》,竟然能將整本書的小知識點工工整整的抄到自己的筆記本中。
90年代末,我讀初中,周末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圖書館,當時讀完一本《哈利波特》,連續幾個晚上宿舍熄燈后,憑記憶將書中內容換成自己的語言講述給舍友聽。
零零年,我上高中,各種課本、練習冊、試卷堆滿桌面,但還是能有規劃的將這些“內容”一一的往腦袋里塞。
如今,信息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只在指尖輕劃之間,但如此多的信息,我們的腦袋能接收過來嗎?或許上一秒剛剛看完的帖子,下一秒就忘記它所寫的內容了~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攝入信息的當時已經慢慢從主動變為被動了,一堆無用的、碎片化的信息充噬著我們的腦袋,我們的腦袋已經分不清哪些信息是“有用”,哪些是“無用”的信息了,我們必須重新找回對信息攝入的主動權,將主動獲取的信息歸納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
例如:
1、看完文章要對文章進行歸納總結,養成評論文章的習慣。
2、電影可以看,但看完電影要做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