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5月20日成了除了七夕和2月14日之后又一個情人節,朋友圈秀恩愛,單身狗抱怨撒狗糧,這一切都多虧了互聯網的功勞,也多虧了互聯網,QQ、微信、陌陌各種社交軟件讓我們現在談戀愛變得那么方便,或者廉價。
想起高中時代談戀愛的打電話發短信,電話講到50多秒再掛最好,短信要一毛錢一條。再看父母那一輩或者70年代往前,那么多包辦婚姻,新郎新娘第一次見面就進了洞房,是多么可怕的事。
同樣是結婚,但每個人都知道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的不同。所以我這里想說的也不是單純的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與新媒體的差異,而是那些同樣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卻依舊利用互聯網做傳統媒體的事。
傳統媒體是我說他聽,是父母的包辦婚姻;新媒體是跟用戶說他想聽的,就是跟你的用戶談戀愛。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最大的區別是由單一傳輸變全方位傳輸;由單向傳輸變雙向傳輸。
新媒體傳播有四個顯著特征:一是信息僅限于閱讀,無法上升到更高意義層次;二是每個人都可以零門檻地進行大眾傳播;三是受眾開始掌握話語權,變得積極主動;四是大眾媒介的“草根化”。
互聯網時代的“三個凡是”就能很好的說明在傳播上的差異: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打擊。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環節都將逐漸被顛覆,或者被邊緣化。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既得利益都將被統統清剿。
傳統媒體是媒人說媒,是線性的大眾傳播;新媒體是相親大會,是點對點的網狀傳播。
在線性傳播的時候,線上的人可以把控內容,從記者、編輯到主編、社長、臺長等等,線上的人可以決定做什么選題,發什么內容,不發什么內容,這就是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功能。
受眾沒有選擇,傳統媒體時代渠道是稀缺的,以國家批準、以覆蓋來決定效果。所以像報紙、雜志等,會強調發行量、發行區域和覆蓋范圍。
而網狀傳播時代,是點對點的傳播,海量的內容,每個點、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接收什么內容,或者屏蔽、取關哪些內容,是否擴散出去,從以前的一次性傳播變成了N次傳播,最看重的也是內容。
內容為王,只要內容在手里,沒有渠道可以創造渠道,傳統渠道沒了我們可以創造新渠道,新媒體不過是新的渠道。渠道不稀缺了,人人都能成為媒體。
傳統媒體是做媒體,為了結婚而結婚;新媒體是做產品,為了愛而結婚。
媒體人思維簡稱EMDM:E是Editor,媒體人是編輯導向,要把看到、感知到的東西告訴用戶,這是媒體人思維;M(Money,不花錢),做媒體的時候,天生有一個習慣不愿意花錢,因為媒體有很多的資源可以置換;D(Divergent,發散性),媒體人做事情很發散,通常想完之后就拉倒了。M(Marketing,關系推廣),做什么事情在自己的媒體平臺上就推出去了,這個是媒體人思維,做什么都要推出來讓人知道。
產品經理人思維簡稱UMDM。U(User,用戶導向)這個詞非常核心,用戶導向說起來容易其實是挺難,首先要把自己放下。小米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堪稱用戶導向的最佳案例,產品怎么做不聽領導的只聽用戶的。M(Money,先投入)關于錢,產品經理人的思維是要先投入。以前很多領導提倡少花錢多干事,這是自欺欺人的。創業是必須要花錢的,現在的互聯網燒錢就非常厲害。D(Data,數據)大數據支持是競爭的法寶。M(Marketing,口碑營銷)新媒體講的是口碑營銷,如何觸發用戶自主宣傳。
做新媒體就像談戀愛,你們要彼此了解,你要給你用戶他想要的,你要膚白貌美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