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從小在兩個爸爸的熏陶下長大,兩個爸爸都非常誠實,十分勤勞,都是強大、充滿活力且非常成功的人士。但對于金錢,他們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這也鑄就了他們不同的生活。
窮爸爸是作者的親爸爸,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在政府部門工作,拿著非常高的薪水的成功人士,但生活一直比較貧窮。窮爸爸晚年參加競選失敗,被當任政府禁黑,晚年失業,又沒有其他收入,窮爸爸晚年過的很窘迫。
富爸爸是最好朋友邁克的爸爸,是一位非常成功富有的生意家和投資者。富爸爸在他的父親去世后就放棄了學業,接手了家族生意。他認為,在校外學到的東西是相當重要的。他也承認課本知識也很重要,但那些知識并不能保證你不會陷入財務困境。因此,他專門花了幾年時間教會了他的兒子邁克和作者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重要的財務、投資知識。
?高財商會為你帶來自由
在講財商之前,作者首先提到了IQ,IQ就是一般所講的在學術方面的智商,其計算公式是:IQ=心智年齡/生理年齡*100。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你的學習能力沒有提高的話,那么你的IQ就會下降。高學歷,也是教育主管的窮爸爸對智商作了很準確的定義:智,就是智力,智力就是辨別事物之間差別的能力。只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每個人的IQ都可以提高。
接著,富爸爸回答了作者什么是財商。財商不是指你掙了多少錢,而是指你擁有多少錢,以及你讓錢為你工作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可以用錢買到更多自由,更多幸福,更多健康,甚至在生活中買到更多的選擇,那就說明你的財商一直在提高。
財商高,財富就會越積越多。財富可以讓人自由地選擇是否工作,以及選擇跟誰在一起工作;還可以隨心所意地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用考慮價格;自由選擇坐頭等艙還是經濟艙;自由地也有能力地做公益,資助那些自己堅定的事業;甚至間接的參與政治,影響政客的生活方式。最最重要的還是財富能帶給人們無限多的自由時間,這些自由時間可以陪在孩子們的身邊,有足夠的時間去開展吸引自己的項目,而不用管這些項目是否會帶來收益。
?富人、窮人及中產階級三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他們業余時間做什么
真正讓人富起來的是不動產,而不是工資。富人的業余時間都在做“家庭作業”-思考致富的方法。而窮人和中產階級并不喜歡做“家庭作業”。
?學習如何創建公司
在這節里富爸爸介紹了著名的現金流四象限圖,并且說:通過一個人的語言,就可以確定他屬于哪個象限。
E象限代表雇員,主要的特征:追求安全、低風險及穩定的薪水。常說的話“我希望找到一份安全、有保障的工作”,“公司的福利怎么樣”,抑或是“我什么時候才可升職”。
S象限代表自由職業者、小企業主:這個象限的人主要出售的是他們的服務。一般會說“我的薪水是每小時100美元”,或是“我的擁金是銷售價格的6%”。
B象限代表有公司系統的企業主:B象限的人有一個系統,無論其主人是否參與,這一系統都會運行,即利用他人的時間和他人的金錢為他們工作。
I象限代表投資者:I象限的人會讓他們的錢為自己工作。
E象限和S象限人只有工作,他們才有收入,一旦停止了工作,他們的收入也將中斷。而B象限和I象限則不用擔心收入的事,因為,就算他們離開了,他們的錢也在為他們工作,源源不斷的創造著收入。富爸爸建議我們都要從左象限往右象限移動,先制定好花錢計劃,學會投資,而投資是由時間和金錢組成的函數。想取得同樣多的收益,投資的時間越早,所花的金錢不用太多;投資的時間越晚,則需要花很多的錢。
富人、窮人和中產階級優先考慮的事情的順序也是大不相同的。窮人和中產階級都習慣先享受(他們的思維就是:掙錢那么辛苦,有錢了就該先犒勞下自己),有剩余的再進行儲蓄和投資。所以他們一直逃不出老鼠圈。而富人則恰恰相反,富人們習慣先投資和儲蓄,只留很少的一部分錢來消費享受,慢慢地他們的就積累很多的本金,這本金他們又用來再投資,循環往復,利滾利,越滾越多,他們的錢也越積越多。
窮人和中產階級優先考慮的事情:
1、職業安全感或保障;
2、享受生活(消費);
3、儲蓄;
4、投資(如果還能剩下什么可以用來投資的東西的話)。
富人優先考慮的事情:
1、投資證券的資產;
2、職業滿足感;
3、儲蓄;
4、享受生活(消費)。
?如何花錢和計劃如何賺錢同等重要
收入有三種類型:包括一般勞動所得、被動收入及投資組合所帶來的收入。
想變成有錢人,必須做兩個計劃。第一個計劃是如何賺錢,即要努力工作,賺取一般勞動所得;第二個計劃是在你賺到錢后如何花錢,即把勞動所得轉化成被動收入或者是投資組合收入。如果你有了被動收入和投資組合收入,那就意味著你的錢正在為你工作,而不是你在為錢工作。投資組合收入是股票、債券之類的“紙資產”所產生的。被動收入則是由不動產帶來的。
?財務報告是你的生活成績單
每個人都應該有基礎的財務知識,至少應該了解:
1、資產和負債的區別。在我們的課本中,房子作為不動產,是被列入資產的。貸款買的房子應該算作是我們的資產還是銀行的資產呢?不用懷疑,在貸款未還清之前,這肯定屬于銀行的資產,我們的負債。因為是我們自住的房,每月收入為零,相反,每月還要按時支付住房貸款及其他費用。只有那種每月的租金收入能大于房貸+其他支出之和的投資房產,才屬于我們的資產。直白的說:資產就是可以讓錢進入你的口袋的東西。負債就是把錢從你的口袋里拿走的東西。
2、現金流模式的區別。
窮人的現金流模式:掙多少花多少,這類人解決財務問題的唯一方式就是努力工作,做兼職,或者是加班工作,以便賺更多的錢。
中產階級的現金流模式:中產階級則是長期擔負著房貸、車貸、信用卡債等支出,并把這些負債視為自己的資產,這群人解決財務問題的方式就是陷入更深的債務中,他們不會通過投資賺取更多的收入,而是通過透支信用卡、房產抵押貸款或是賬單合并貸款來解決他們的財務問題。
富人的現金流模式:富人的收入來源于資產一欄(資產的收入是被動收入或者投資組合收入)。富人不斷的讓資產保值、增值,他們把錢投資于資產,從資產中獲得解決他們的財務困境所需的現金流。
經常聽見有人說“我永遠不會成為有錢人,因為我賺的錢太少了”,或是“要想賺錢,也得有本錢才行”。富爸爸則認為:一個人成為有錢人還是窮人,并不是由他賺多少錢來決定的,而是由他們如何處置他們賺到的錢來決定的。即一個人賺錢多少與他是否會變成有錢人并沒有多少關系。從錢到你手里的那一刻起,你就擁有決定自己財務未來的權利。你選擇花掉他們,你就選擇成為窮人;你選擇支付自己的長期債務,你就選擇了中產階級的現金流模式;你選擇投資于資產,你就選擇了富人的現金流模式。
?了解事實和看法的區別
1、大多數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資產或者負債。例如投資房產,如果一直閑置,那它可能就是一項負債;再比如教育,我們學到的知識非常正確有用的話,教育就是一項資產;如果這些知識已過時,且不太正確,或者是會誤導我們的話,那么教育就是一項負債。智商不是你有多聰明,而是指你可以發現多少細微的區別。
2、當人們把看法當作事實時,問題就會出現。例如,當一個銷售員說“這套房子的價格會上漲”時,其實這只是一種看法。如果你讓他用白紙黑字寫下他說的話,并作保證:如果房價沒有上漲你就賠我錢。一般情況下,這一看法就會到此結束。大多數建議只是看法,而不是事實。想要減少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就要認清事實(比如:確切的知道,在多少年后,購買的那個房子會上漲多少以上,拿回的錢才能支付原來的購買成本和房子的維持成本),而不應該總把看法當成事實。
3、從已經過審計的數字中發現真相。從現金的流向判斷是資產還是負債。
?財富會像大樹一樣生長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培養孩子的財商也要早作計劃。
金錢有三個世界——富人世界、窮人世界和中產階級世界。窮人和中產階級,他們的第一選擇往往是工作,然后是擁有一套大房子和一輛漂亮的轎車。最后,有剩余的錢,他們才會考慮投資的事,真相是:他們幾乎不可能剩下錢。他們也是這樣教他們的孩子,或者孩子們耳濡目染大人們的消費習慣,也照樣學之。所以不管他們掙的再多,總感覺錢不夠用,沒有錢。富人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會教自己的孩子將總收入的30%拿出來(逐步提高這一比例,逐步提高投資的比例),把其中的10%放在存儲罐中用作儲蓄,10%用于投資,10%用于繳納什一稅(外國的一種宗教捐稅,在我們國家有其他稅);然后再對剩下的70%作預算:將大部分錢先儲蓄起來,少部分用于消費;儲蓄的金額積累到一定金額時拿出大部分錢進行投資,少部分再儲蓄積累。這樣孩子們什么時候都不會覺得自己沒錢。
?注意你的語言
跟孩子交流時多用商業詞匯,但前提是你必須一開始就要弄懂這些商業詞匯。你不可能一直控制你的思維,但你可以控制你說的話。如果你不想思考什么事情,那就別去談論它。如果你一直堅持下去,那些你不希望出現的想法就會慢慢淡去,它們對你的生活造成的影響會越來越小?!白⒁饽愕恼Z言”,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注意你聽到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