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買楊梅時,看到3個老太太坐在一起。原來另外兩個是賣桃和紅李的。我便順便各買了一些。
這就避開了同行的直接競爭,而是互補的互相促進的賣。本來我只想買楊梅。卻買了三樣。這是今年的一個進步。
其實,從去年就發現,一到楊梅、枇杷、橘子等成熟應季時,路邊坐滿了賣同樣水果的人。同樣的價格,同樣的東西,同樣的包裝,同樣素質即服務水平的賣者,甚至是同樣的缺斤短兩等的不誠實行為,那么誰賣的好,就完全靠運氣了。
這是直接的競爭。沒有動腦子思考,沒人尋找差異化,沒人考慮在服務、精神領域建立自己的優勢。其實,規模,漂亮有特色的包裝,更清晰和公平的電子秤,更禮貌的態度,更干凈、專業化點的服裝,更誠實些(雖然游客們可能每年來一次,但是這不意味不是做品牌的機會),等等,都是機會。
先不說人的素質和專業問題,我想說的是,眾多的企業,經理人們,都知道直接的、惡性的、價格戰的競爭是不好的,但是為何大家還是一直這么做呢?為何沒人率先做出改變呢?為何我們不爭著創新而尋找自己的差異性和建立優勢呢?我們的競爭為何一直聚焦在規模、挖人才、挖客戶、搞關系、資金上呢?我們動的腦子為何總是圍繞著這些呢?如此下來,不就是沒有品牌、沒有創新、沒有核心能力的必然的衰敗嗎?這不是一家企業,而是整體的衰敗。
到底這是為什么?
為何大家都知道直接的、無差異的競爭是兩敗俱傷,為何沒人去改變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認同是思想上的,而不是見到了直接競爭所帶來的危害的真實、實相。
這就如我們明知道應試教育、高考對孩子的一生的傷害,可是為何回家后依然逼著孩子努力學習呢?先別說“我不學別人也會學,我的孩子就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了”這樣的話。一旦看到了應試教育是如何傷害孩子一生的真實、實相,就知道這些話其實都是膚淺的借口而已。
什么是實相?假設孩子上初中、高中、大學了,你看到他們的思想完全被局限在被灌輸中了嗎?他們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如何觀察和思考當下的事實?他們對事物的觀念就是在學校、在社會中學習到的觀念,他們完全沒有自己的觀念(他們自認為說出的觀點是他們自己的,其實是他們被灌輸的)。這還不是對一個活著的人的生命的最大的傷害嗎?
如果你看到了這個事實,一定會立即終止對孩子的逼迫了。
多少人在高考填志愿時還不知道自己這一生的愛好興趣和特長,這多么可悲啊。決定自己一生職業的關鍵時刻,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有什么特長。這都是應試教育的危害的事實。但是,在報志愿時看見就有點晚了。
如果更早的看到了這個實相,那么家長就會在小學、初中投入精力去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不是讓孩子們作為特長、考試、考級為目的的學鋼琴、跳舞,而是看他們的內心到底喜歡什么。
如何看見實相,而不僅是思想上的理解?(我們經常把思想上的理解就當作自己可以做到了)
那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對問題進行深入、認真的探索,即思考,也就是冥想。
讀到、聽到一個道理,這只是思想的理解,自己還要獨自的對這個道理進行思考、探索、冥想,這才有可能看到其實相。然后,行動自然就會發生。因為這個道理已經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了。
我們獨自、認真的探索過某個道理嗎?
恐怕沒有。
所以,這就是問題所在。而答案也就有了。
去獨自的探索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