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高涼姜、良姜、蠻姜、小良姜、海良姜
基源植物:姜科山姜屬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根莖。
拉丁學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莖圓柱狀,橫走,棕紅色或紫紅色,有節,節處具環形膜質鱗片,節上生根。
莖叢生,直立。葉2列;無柄;葉片狹線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1.5~2厘米,先端尖,基部漸狹,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疏鈍齒,兩面無毛;葉鞘開放,抱莖,邊緣膜質,葉舌長可達3厘米,挺直,膜質,漸尖,棕色。
圓錐形總狀花序,頂生,長5~15厘米,花稠密;小苞片宿存,膜質,棕色,環形至長圓形,外面被疏毛;花兩性,具短柄;萼筒狀,長7~14毫米,3淺圓裂,棕黃色,外面被短毛;花冠管漏斗狀,長約1厘米,裂片3枚,長約1.7厘米,淺肉紅色,外面被疏短柔毛;唇辯矩卵形至矩狀廣卵形,淺肉紅色,中部具紫紅色條紋,長2~2.5厘米;側生退化雄蕊錐狀,雄蕊1,花絲粗壯,藥隔膨大,先端闊,2裂呈叉形;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下方具2個合生的圓柱形蜜腺,長約3毫米,柱頭2唇狀。
蒴果不開裂,球形,直徑約1.2廈米,被短毛,熟時橘紅色。種子具假種皮,有鈍棱角,棕色。花期4~10月。
生境分部:生長在路邊、山坡的草地或灌木叢中。分布廣東的海南及雷州半島、廣西、云南、臺灣等地。廣東、云南并有栽培。產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藥材特征:
干燥根莖,圓柱形,彎曲,多分歧,長4~6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暗紅棕色,有縱皺紋與灰棕色波狀環節,每節長0.5~1厘米,下側面有圓形的細根殘痕。
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紅黃色或棕紅色,較粗糙。
氣芳香,味辛辣。以粗壯、堅實、紅棕色、味香辣者為佳。
藥材鑒別(橫切面):
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紅棕色非晶形物。皮層中葉跡維管束較多,外韌型。內皮層明顯。中柱外韌型維管束甚多,束鞘纖維成環,木化。皮層及中柱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分泌細胞,內含黃色或紅棕色樹脂狀物;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
化學成分:根莖含揮發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葉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丁香油酚、蒎烯、畢澄茄烯等。根莖尚含黃酮類高良姜素、山柰素、山奈酚、槲皮素、異鼠李素等和一種辛辣成分,稱高良姜酚。
藥理作用:高良姜煎液(100%)對炭疽桿菌、α-或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及類白喉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金黃色、檸檬色、白色)、枯草桿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瓊脂平板挖溝法)。在試管內對人型結核桿菌略有抑制作用,但效力不及黃連等。
炮制:揀凈雜質,水洗,稍浸,撈出,潤透,切片,晾干。
中藥藥性:
性味:辛,溫。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溫胃,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噎脯反胃,食滯,瘴瘧,冷癖。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
注意:陰虛有熱者忌服。
備注:
紅豆蔻
為姜科山姜屬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實,與高良姜同出一物,藥用部位不同功效有別。
本品呈長球形,中部略細,長0.7~1.2cm,直徑0.5~0.7cm。表面紅棕色或暗紅色,略皺縮,頂端有黃白色管狀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
種子6,扁圓形或三角狀多面形,黑棕色或紅棕色,外被黃白色膜質假種皮,胚乳灰白色。
氣香,味辛辣。
本品辛,溫。歸脾、肺經。具有散寒燥濕,醒脾消食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食積脹滿,嘔吐泄瀉,飲酒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