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游戲》
文/圖七品草民
每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不盡相同,而快樂卻是永恒的。
快樂的記憶,總是埋藏在心底。不小心觸碰,哪怕是久遠的童年,也能鉤沉浮涌,慢慢的輪廓鮮明了。
我的童年在農村——廣闊的天地,從大街到麥場,從山坡野地到海邊鹽灘,跟小伙伴結伙成群,無憂無慮的快樂著。上世紀80年代,童年生活簡單而快樂,游戲多彩而豐富。雖然沒有什么玩具,但是我們玩的更有創造力,更撒野瘋狂?;鸩駱?,彈弓,打“懶老婆”,弓箭,打瓦,打“剋”,搗拐,踢毽子,老鷹捉小雞……
~~搗拐
踢毽子很多人可能熟悉,而且現在孩子們也經常玩,玩的花樣也多了。老鷹捉小雞,老師帶領下也能玩,尤其是幼兒園。然而,“搗拐”卻未必能玩。搗拐大多在冬春季節,穿的衣服多,而且鞋子也方便,搬著腿也不至于出汗手滑。
搗拐,簡單來說就是一條腿用手搬著,一條腿獨立著,蹦跳向前叫陣。對方出人來迎戰,既可以用膝蓋互相對搗,又可以攀壓對方,或者從底下頂翻,也可以借助臂力將膝蓋外送追搗,無論如何就是想方設法,讓對方倒地或者把腿放下。
搬著一條腿累了咋辦?進入陣營,兩腿直立歇息。陣營一般就是地上劃圈,圈內可以兩腿直立,也可以搬腿搗拐,因為要守護營地內寶貝,一個沙包或者石頭之類。
對方可以進攻陣營內,我方也可以進攻對方營地,搶奪對方的寶貝,拿回自己陣營算勝利。搶寶貝也不能放下腿,還得搬著腿,彎腰,另一只手去撿起來。這時候最容易被搗倒,一方面對方可以隨時搬腿進攻,另一方面又是彎腰重心很容易傾斜。所以撿拾寶貝一定要眼疾手快,果斷迅速,要么瞅準對方不在營地,要么就要放棄再瞅時機,另作打算。
搗拐,不僅僅是體力對抗,也是智力游戲。如何吸引對方出陣營,再阻擋他們返回也需要很好地組織對抗,而且還不能被人家偷走了自己的寶貝,不次于兩軍對壘。
想想挺有意思,有時候對方落敗的人員,發現你來偷寶貝,在旁邊故意逗著你大笑,然后突然嚇唬你,也能讓你倒掉敗陣下來。
如此游戲,小時候也能玩得不亦樂乎,七八人分兩組對陣,爭來搶去,蹦跳著搗對,也是大汗淋漓。小時候大家都比較遵循規則,倒地便輸,下陣就不能再戰,只能一邊觀戰助威。
搬著一條腿都能玩出樂趣,搗拐一般是男孩子的樂趣,而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講可能有點不可思議。這游戲估計是推行不開的,以安全為計。既沒有曬麥場寬闊的地方,而且在學校玩也會被禁止,畢竟學校也不敢讓孩子摔傷、磕碰,何況總有些家長動輒把學校推上被告席。所以這游戲也不再是童年的喜好,現在孩子們大都文文靜靜的。安靜的游戲那時候也有,找幾塊小石子,在地上隨便縱橫五條線,畫出一個框,三斜四斜小方大棍通天棍,也能玩得不亦樂乎。還有類似“岡”字,一人兩個石頭,劃來推去,就看誰能把對方憋死。
~~打瓦
說起石頭,我們小時候還玩過打瓦,挑揀一塊方正的石頭,遠遠的把對方的石頭打倒了。
撿塊方方正正的石頭,放在書包里背著上學,估計現在的孩子怎么也想不通。石頭也可以玩,這在我們那個年代真不算什么。
課間,每個男孩子手里拎著一塊石頭,放心絕不是打群架的。女孩子在教室東西方向跳繩,踢毽子,扔毽子。男孩子南北方向,靠近墻和蓖麻中間一溜,打瓦。
地上畫兩條線,距離差不多5米,北邊一條線是站著界限,南邊一條線是站瓦的,一溜小石頭擺正站齊。手心手背分幫,然后各自出一個人,“錘子剪刀布”決輸贏確定先后。贏的一方拿著瓦,站在北邊界限上,瞄準了另一條線上站立的瓦,扔出去自己的瓦,擊中打倒算贏。
贏了,不過是勝利方在被打到方頭上“彈巴”?!皬棸汀?,拇指按住蜷起的中指,瞄準了腦袋,哈一口氣,據說能增加力道,中指瞬間彈出。“彈巴”雖然說當時疼,但是不傷害感情,畢竟能玩在一起也是長久積累的友誼,何況下次輸贏還未必是誰呢。
在那自娛自樂的歲月里,打瓦不僅收獲友誼,還鍛煉了眼力,臂力,柔韌性以及腰肢胳膊協調。我想保齡球與打瓦應該有一定的關系,沒有去研究。畢竟,打瓦已經不可能再回來,因為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再找這樣子的石頭,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孩子們除了電腦還有手機,還有各種游戲,都懶得活動,哪里還舍得耗費體力玩著粗陋的游戲呢。
~~打尅
小時候,在農村沒有啥玩具,都是自己制作,自己確定規則。有些還不知道是源于哪里的游戲,覺得好玩,也就學來了,例如“打尅”。
尅,挨打的一截短木棍。一截小木棍,十公分左右,兩頭削尖。打尅或者用木板,削制的象菜刀型;或者一根粗木棍,能手握住。
那時候,特別喜歡去隔壁大姑父家,大姑父是木匠,他那里工具好用且精制,又很喜歡聞木花香味,需要做尅板就去蹭工具用。
打尅玩法很巧妙,不知道是誰設計的,就像打撲克一樣,規則是游戲的關鍵。
在地上畫一個“岡”形的框,這個框被我們稱之為“窩”?!皩笨蚶锾字》娇?,再將“岡”框的四個內角與小方框的四個外角用直線連接,每個空里要寫上打幾下,相應規則大家都是熟知的。
打尅,要到離“窩”兩三米外,挖一個小淺窩,將尅置于窩沿,用尅板敲打尅。這時候敲打力度和方向很關鍵,要確保使尅落入“窩”內,而且落入不同的空檔會有不同的打法。
落入“窩”內左側區域為“換手”,即用右手打尅使之蹦起,再換左手拿尅板在空中敲打尅。
落入右側區域為常規打法,即用尅板敲打尅,讓它蹦起來,然后用板或者棍將尅敲遠。
落入上方區域為“三發”,即可以朝遠處用尅板連續打尅三次。落入下方區域為“一發”,則可敲打尅一次。落入正中間為“五發”,即可打尅五次。
如果尅沒有落入“窩”里空檔處,而是騎壓了“鍋”線,則為“割襠”。尅板從胯下伸出敲打尅。尅被敲起來,趕緊抽出尅板往遠處打尅。
尅并不能如你所愿,或遠或近落在“窩”外,那你就需要出去跑一圈,再繼續給你機會打了。
如果尅落在“岡”口里,那里是“海”,彎彎曲曲畫幾條線。尅落在那里就需要“摸魚”了。先看看尅,站起來閉著眼睛轉一圈,然后再盲敲打尅,往遠處打。
摸魚,割襠,換手無非增加挑戰性,但不論哪種打法,都要看將尅打出去的距離遠近,以此來論輸贏。
這種游戲大概就山東地區有玩,這叫做“打繭”或者“打尖”,至于詳細玩法估計大差不差,不知道其由來,玩起來倒是過癮。
~~彈弓
一直有英雄崇拜情結,尤其是神槍手,更讓我羨慕不已。
童年快樂的記憶,讓人終身健康。
(2020年3月9日? 星期二 霧)
七品草民
居青島,業媒體,愛寫作,閑無聊,逛街巷,聽民聲,且有心,遂錄之,輒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