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展開部分絕大部分都出自BBC紀錄片《巴赫:激情的一生》的字幕
難免有點翻譯體。
簡介部分選自一個網(wǎng)友的360個人圖書館里收納的文章節(jié)選http://www.360doc.cn/article/1327440_30139394.html
** 說句實話,文后的擴展閱讀比本文好看多了 **
1. 1685—1703年,巴赫成長經(jīng)歷 少年巴赫
(J.S.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今日德國中部的愛森納赫。巴赫命中注定要成為音樂家,音樂是巴赫家族的事業(yè)。巴赫家族編織了一個彼此扶持的網(wǎng)絡,瓜分了各處的管風琴師和唱詩班領唱的職位。他們如此重要以至于在當?shù)厥拱秃者@個字變成了音樂家的同義詞。塞巴斯蒂安是八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無論在家、教堂還是學校他都耳濡目染著音樂。9歲那年他的母親和父親相繼去世,想必巴赫的世界也隨之崩塌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只活了35歲。死亡的主題反復出現(xiàn)在他的樂曲里。在那個兒童死亡率很高的年代,他的20個孩子只有10個活到了成年。在父母去世后,塞巴斯蒂安和哥哥雅各布去投靠一位跟他們很生疏的哥哥約翰·克里斯托夫,他比塞巴斯蒂安大14歲。他是奧爾德魯夫一間教堂的管風琴師。30英里的路程對兩個孩子來說遠如一個世界。幼年失怙,背井離鄉(xiāng)可以給人造成終生的傷害。資料記錄他在奧爾德魯夫就讀的學校與他已離開的愛森納赫那所一樣惡劣。野蠻粗暴的行為同樣在此死盛行。但巴赫的成績反而提高了。沒有了父母的保護,巴赫只能靠自己,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不自強就要被欺負。15歲那年巴赫獲得了呂內堡一所學校辦法的唱詩班獎學金,于是他前去呂內堡求學直到18歲。在那里他結識了一位德國音樂大腕——作曲家和管風琴師 奧爾格·伯姆。18歲那年巴赫不僅成為了管風琴演奏大師還是一個稱職的小提琴手。
2. 簡介:阿恩施塔特—穆爾豪森—魏瑪時期(1703~1717)
1703年8月往阿恩施塔特任“新教堂”管風琴師。1705年冬,巴赫請假徒步赴呂貝克聽杰出的北德樂派管風琴家D.布克斯特胡德演奏,深受啟迪。數(shù)月后方返回阿恩施塔特。為此巴赫兩次受到宗教法庭的審訊,巴赫憤而去職。1707年6月巴赫任穆爾豪森教堂管風琴師。同年與堂姐瑪麗婭·巴巴拉結婚。不久因與教堂監(jiān)督發(fā)生矛盾,其演奏受到指責,乃離去。1708年7月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兼為宮廷作宗教音樂。魏瑪期間巴赫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康塔塔。1717年秋,巴赫赴德累斯頓與法國哈普西科德演奏家L.馬爾尚進行演奏比賽。臨賽前馬爾尚不辭而別,巴赫不賽而勝。宮廷樂長去世,其子接任,巴赫不滿,要求離職不準,竟被公爵無理監(jiān)禁4周。巴赫在被監(jiān)禁期間寫下《管風琴小曲集》。
2.1展開
1703年他離開呂內堡回到了巴赫家族的根據(jù)地,離他出生地僅30英里的阿恩施塔特,出任“新教堂”管風琴師。1705年冬,巴赫請假徒步赴呂貝克聽杰出的北德樂派管風琴家D.布克斯特胡德演奏,深受啟迪。數(shù)月后方返回阿恩施塔特。為此巴赫兩次受到宗教法庭的審訊,除因“擅自超假”外,還被譴責為“在眾贊歌中作出許多驚人的變奏,混入許多陌生的音響,使公眾為之驚惶失措”,并曾“把一個陌生的少女帶進教堂中演唱”,以及“在星期天講道時間上酒館”(據(jù)1706年2月22日及11月11日《宗教法庭記錄》)等等。巴赫憤而去職。 1707年他和阿恩施塔特的緣分走到了盡頭,在穆爾豪森得到了一個新職位。這期間發(fā)生了兩件大事,首先22歲的巴赫跟堂妹瑪麗亞·芭芭拉結婚,其次他留給了我們一份重要的文獻,巴赫給穆爾豪森市議會的一封信解釋它為什么要辭職。信中他闡明了他的終極報負,他的人生目標——為榮耀上帝寫一部結構謹嚴的教堂音樂。巴赫毅然放棄了教堂職務改投到世俗宮廷的門下當樂師。
1708年巴赫離開穆爾豪森,前往優(yōu)雅的魏瑪宮廷。這是一個真正的轉折點,他生平第一次能去拜訪優(yōu)秀的音樂家。但是阻礙是他事業(yè)之途中的常客,他又遇到了一個。魏瑪由一對公爵一個叔侄二人組統(tǒng)治,結果后患無窮。樂師們由兩人雇傭,但是叔叔不允許樂師們?yōu)槠渲蹲友葑唷T谶@充滿緊張的環(huán)境中,巴赫在魏瑪期間不可能一展長才,但刺激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也真實存在,這同樣是一個最能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力的時期。他首次領略了維瓦爾第和科雷利等人的意大利音樂作品。從巴赫的作曲活動來看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他那些意義非凡的鍵盤樂作品就發(fā)端于此時,那些令人驚嘆的康塔塔也是如此。(康塔塔:清唱套曲,主要風行于巴洛克時期,一般用于教堂的禮拜儀式,后來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世俗康塔塔)他開始為魏瑪為宮廷唱詩班作曲,并在天堂城堡表演。起初,康塔塔是一種小型的私下演出的意大利作品,到了巴赫時期康塔塔演變成大型作品,他的200部康塔塔,每部持續(xù)時間25至30分鐘。禮拜時在圣經(jīng)選讀與講道之間占據(jù)了一席之地。這些作品可以說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題。巴赫的樂曲感人肺腑,在樂曲后講道的牧師真是又倒霉又可憐。
巴赫在魏瑪寫了20多部康塔塔,但他剛展露駕馭這種音樂體裁的早起技巧,便突然擱筆了。1717年魏瑪?shù)膶m廷樂長去世了,遺留的空缺由他音樂才能平平的兒子,而不是由巴赫接手,巴赫得知后的反應就是,老子不干了。他干脆停止作曲。這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當巴赫請辭時,暴躁的威廉·恩斯特公爵把他投入了監(jiān)牢。于是巴赫成了史上少數(shù)幾個蒙受牢獄之災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部分作品從技術上講歸雇主所有,因而或許就留在了魏瑪。70年后天堂城堡被大火夷為平地。巴赫的樂譜就永遠找不回來了。
3. 簡介:克滕時期(1717~1723)
1717年8月巴赫任克滕宮廷樂長后的6、7年間,是巴赫一生中處境較為順利的年代也是創(chuàng)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樂創(chuàng)作上)豐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熱愛音樂,對巴赫非常器重,常在一起奏樂,一起旅行。他以國庫收入約1/30的經(jīng)費作為其宮廷樂隊的開支。此期間巴赫寫下許多最重要的代表作:《平均律鍵盤曲集》上卷(1722)、《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1721~1723)、小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大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創(chuàng)意曲》(1723)等。1720年7月他的妻子去世,1721年與安娜·馬格達蕾娜結婚。1720年11月旅行漢堡時,在賴因肯面前演奏管風琴,他以各種方式即興演奏眾贊歌變奏《在巴比倫河邊》達半小時以上,博得賴因肯的贊嘆。
3.1展開
入獄一個月后,巴赫等到了他夢寐以求的職務—唱詩班指揮。他出任了熱愛音樂的克滕國君利奧波德的宮廷樂長,國君的克縢城堡離魏瑪不遠,這是他人生中一個嶄新而輝煌之階段的開端。在接下來的五年半里他可以相對不受干擾地作曲。他生平第一次遠離教會。身處世俗環(huán)境中,他不必再寫教堂音樂了。因為國君利奧波德是加爾文宗的信徒,他的宮廷不需要路德宗的教堂音樂。巴赫與家人安頓了下來,而且有了一個和藹可親、精通并酷愛音樂的老板。
巴赫在克滕完成了著名的《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和一套同樣出色的大提琴獨奏組曲,它們至今仍在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列。當巴赫正在安享此生僅有的快樂與安定時,悲劇降臨了。他與國君前往波西米亞旅行,這是巴赫唯一一次離開德國,就在旅途中他的妻子瑪麗亞·芭芭拉突然亡故,并在他返回和得知死訊前下葬了。他們的婚姻生活似乎一直很快樂。突然喪妻是對巴赫的另一個毀滅性打擊。沒人比他更清楚一次與死神的約會會帶來何等可怕和不可預知的結局。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半后,巴赫與安娜·馬格達蕾娜結婚。她是克滕宮廷的專業(yè)歌手,比巴赫小16歲。她又為巴赫生了13個孩子,其中7個夭折。巴赫應新婚妻子的要求,將《安娜·馬格達蕾娜的筆記簿》匯編成集。
也是在克滕,他開始為《平均律鍵盤曲集》創(chuàng)作48首前奏曲和賦格曲。這是巴赫的典型作風,為了充分檢驗一個新律制,他針對每個調性,分大小調各寫了兩首樂曲。巴赫對嚴謹有著強烈的執(zhí)著。有個謎團證明了巴赫恩對創(chuàng)造力就隱含在這張樂譜里。就在他的肖像畫中手里拿著的樂譜里。,樂譜的正面極其簡單,那樂聲宛如一曲童謠。但是從他的角度(把樂譜倒過來反向閱讀)我們聽到了是完全不同曲風的一首音樂,線索隱藏在標題里它不是為三聲部,而是為六聲部譜寫的樂曲。假如你把倒過來的樂譜挪一個小節(jié),你會得到一個難以置信的類似流行樂的一首曲子。它如此簡單卻又如此復雜。有一個觀點是巴赫的很多樂譜都包含了數(shù)字命理學。他的樂譜并不是他的名字的直接簡單反映,而是說,實際上他是把自己當成一種開啟機制,來支配樂譜,并算出他實際將會使用的小節(jié)數(shù)。(巴赫迷信數(shù)字并常運用到作曲中,特別是與他名字有關的數(shù)字14,例如某些樂曲的主題用14個音符,等等)他的樂譜有一種極富創(chuàng)造力,極有條理的結構。那是因為他對數(shù)字有一種直覺,并且對數(shù)字非常感興趣。他對規(guī)律幾近執(zhí)迷,這同樣是科學家的標志。科學家在自然界尋找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他們找到后就進行試驗并對規(guī)律分類。,劃定規(guī)律的應用范圍,然后又審視和沖破這些規(guī)則。科學家與他們所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玩游戲。巴赫有種直覺,但并非數(shù)學家式的,而是更廣義的科學家式的。
終其一生,巴赫作為一個演奏家遠比作為作曲家出名。他寫了大量管風琴曲。在這種樂器上,他享有天才的即席演奏家的盛譽。他還為他演奏的另一種樂器,小提琴寫了一系列獨奏舞曲組曲,從而拉高了小提琴的演奏難度。這些作品的演奏之難,令過往的任何小提琴獨奏曲難忘項背。他將小提琴帶入一個全然不同的領域。要求小提琴去做它很不拿手的事。希望它同時奏出三或四個音調,也就是演奏復調作品,賦格曲。賦格曲是為羽管鍵琴以及管風琴和管弦樂隊寫的,而不是為一把無伴奏小提琴寫的。(巴赫作品第1004號——小提琴獨奏組曲第2號 恰空舞曲)
4. 簡介:萊比錫時期(1723~1750)
1723年的萊比錫是德國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巴赫接受了托馬斯學校的唱詩班指揮和萊比錫城市音樂總監(jiān)的職位。 巴赫在萊比錫度過了他的后半生,寫下了265部宗教康塔塔、6部經(jīng)文歌、5部彌撒曲、4部受難曲、2部清唱劇等宗教性樂曲,又創(chuàng)作了《平均律鋼琴曲集》下卷(1744)、《意大利協(xié)奏曲》(1735)、《戈爾德貝格變奏曲》(約1736)等世俗性樂曲。1737年,他向德累斯頓的薩克森選侯奉獻作品,請求賜予“德累斯頓宮廷作曲家”的頭銜,獲得批準。“宮廷作曲家”的頭銜,有助于改善巴赫的處境。1747年,巴赫訪問波茨坦,為普魯士皇帝腓特烈演奏。返回萊比錫后,他又根據(jù)普皇的一個主題寫作了一部樂曲《音樂的奉獻》(1748)獻給普皇。最后,巴赫還寫作了一卷《賦格的藝術》(未完成)。由于他的體力日衰和雙目失明而就此擱筆,1750年7月28日逝世于萊比錫。
4.1展開:
38歲時,巴赫的創(chuàng)作才能正處于巔峰狀態(tài)。而他的人生目標他的終極抱負也就是為榮耀上帝寫一部結構謹嚴的教堂音樂,已經(jīng)擱置了六年。創(chuàng)作高水準教堂音樂的機會在巴赫人生中極其罕有,在阿恩施塔特沒機會,在穆爾豪森也沒有,在魏瑪?shù)臋C會為時甚短,在克滕則絲毫沒有(加爾文宗的宮廷)然后他有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巴赫突然看到了一個施展人生抱負的機會。1723年的萊比錫,這個德國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一個繁榮的國際大都會,出現(xiàn)了一個空缺,托馬斯學校的唱詩班指揮。托馬斯學校是歐洲最古老最負盛名的唱詩班學校之一成立于1212年。它有一個最完整的男童唱詩班,年紀小的唱最高聲部和中音部,年紀大一點的唱男高音和低音,以及演奏樂器。聲部完整無缺的唱詩班對巴赫很重要,因為他要靠它來實現(xiàn)夙愿,即為上帝寫一部結構謹嚴的教堂音樂。這是一個絕妙的機會。巴赫決定拋開一切顧慮,決定賭一把,接受托馬斯學校的唱詩班指揮和萊比錫城市音樂總監(jiān)的頭銜。這個職位督責督導安排萊比錫所有教堂的音樂事務,因此是巴赫最看重的職務。
從踏入萊比錫的那天起,巴赫就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市議會各派之間政治上的激烈交鋒中。音樂,自從與文化影響力關聯(lián)在一起,便成了這些政治緊張局勢的一部分。市議會里忠于薩克森選帝侯的黨派,想要一個新潮的樂隊指揮,一個可以給萊比錫帶來真正的國際威望的樂隊指揮。因此他們是巴赫的天然盟友。但反對他們的領地派想要一個傳統(tǒng)的唱詩班指揮,用全部規(guī)章制度和教學職責,把他束縛在學校體制里。這就壓制了巴赫的創(chuàng)作空間。
過去一直認為,他的康塔塔作品中的200多部,以及兩部偉大的受難曲是他在萊比錫度過的整個27年間譜寫的。但在1950年代有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通過對這些樂譜原件上的水印以及各部分的仔細檢查,學者們發(fā)現(xiàn)這些康塔塔和受難曲的大部分實際上實在短短三年里,在一種極端躁狂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在托馬斯學校局促的環(huán)境和吵鬧聲中,巴赫是如何保持這么高的工作強度、節(jié)奏和創(chuàng)造力的,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巴赫房間的隔壁就是男生宿舍,在托馬斯學校高壓鍋般的氛圍中,巴赫為自己設定的這種致命的工作步調也免不了忙中出亂,他手稿里樂譜里的音符像暴風雨下的竹子。
巴赫常常要根據(jù)他可資利用之樂師的才能和技巧來調整樂譜。并且不得不以私下的音樂課程作為交換來吸引大學生的加入。有時候巴赫被迫用婚禮和葬禮演奏的額外收入,來為臨時樂手支付酬勞。在每個忙亂的一周末尾,巴赫都要推出他最新創(chuàng)作的康塔塔。萊比錫被稱為“禮拜城”,據(jù)估計在一個平常的禮拜天,在3萬居民中就有9000教區(qū)居民 和社會上的各色人等塞滿這兩座教堂——圣多馬教堂和圣尼古拉教堂。所以每周巴赫都有一個比任何歌劇院大上十或十幾倍的觀眾群。巴赫的目的就是吸引聽眾,當著他們的面重演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戲劇性事件。他的《約翰受難曲》是一種神學與音樂,宗教與政治,戲劇與精彩連連的敘事的非凡混合體。我們從而感受到,那早已存在于圣約翰福音書里的張力,那種在光明與黑暗,惡性與善舉,信心與懷疑之間的張力。巴赫檢視了人的所有困境,一個都不遺漏。將浮生百態(tài),個體的社會的都納入了作品。
巴赫在一件事上迥于常人,那就是他不寫歌劇,一部也不寫。可在當時,歌劇蔚為風潮,寫歌劇前程似錦,可以帶來名望、成功和財富。事實上他對歌劇相當輕蔑,說那是在德累斯頓歌劇院就可以聽到的輕浮小曲。然而本質上他的樂曲和當時的歌劇作曲家的作品一樣富有戲劇性,或許更勝一籌。維瓦爾第斯卡拉蒂、泰勒曼在這方面都不是巴赫的對手,唯有亨德爾堪與匹敵。巴赫把迄今學到的一切本領,包括為加強福音宣道的效果而做的戲劇性鋪排,以及用微妙的音樂力道來表達悔罪和自責的本事,都傾注到他的《馬太受難曲》中,這部作品于1727年耶穌受難節(jié)在萊比錫圣多馬教堂首演。《馬太受難曲》比《約翰受難曲》更善于營造氣氛。長度約兩個半小時,規(guī)模也大得多,使用了兩個唱詩班和兩個管弦樂隊。
在當時,巴赫的作品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當局還背棄了和巴赫的合約,剝奪了他的很多職權并消減薪酬。巴赫減少了宗教音樂的創(chuàng)作,把重心轉向了另一個重要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心,繁榮興旺的咖啡館現(xiàn)場。這里的觀眾不一樣,氛圍更輕松,可以與更優(yōu)秀的音樂家一起作曲奏樂。他并沒有完全放棄宗教音樂,新創(chuàng)作的世俗風格作品仍然浸透著宗教作品的印記,只是采用了輕松快樂的方式。巴赫渴望終結在萊比錫的悲苦,從這愿望中我們找到了一部晚期宗教杰作——《b小調彌撒曲》一部完整的天主教拉丁文彌撒曲。包括大氣磅礴的《使徒信經(jīng)》,
精彩紛呈的《羔羊經(jīng)》以及感人至深的結尾《垂賜平安》。這部作品是巴赫全部作曲風格的總匯。把他從年輕時到最新的樂曲風格都包羅了進去,是他的藝術風格的完整版。
《音樂的奉獻》是能代表巴赫在對位法方面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在《GEB》這本書中被譽為邏輯的奉獻。他本身就是一部大型的高度理智化的賦格,其中許多概念和形式彼此交織,游戲式的雙重意義和為妙的影射隨處可見。這是一部令人百聽不厭的人類智能的優(yōu)美絕倫的創(chuàng)作。
巴赫最后一部作品《賦格的藝術》被譽為音樂家的“哲學著作”,他以音樂思維中的高度邏輯性和結構的嚴密性來反映音樂所包含的數(shù)理與宇宙的和諧之美。運用對位法的頂峰可從這部作品中見到,他把超越人類腦力極 妙技,處理得極為簡單而鮮明,其中的對位技巧極為復雜精致,絕非僅靠耳力所能理解.其中很多以c小調開頭,到后來則像最棒的魔術師的戲法一樣,以d小調結束。而這些,卻只有最留心的聽眾的耳朵才能識破產(chǎn)生變化的那一瞬。借助調性的跳躍,可以無限重復音樂作品,直到他被所有音階的音符都變形過為止。巴赫解釋說:“只有這樣才能使國王的榮耀在轉調的同時不斷升高。”最后一首賦格曲沒有完成,在以他的名字“B-A-C-H”。因為在德語里,B就是降B音,H是B音……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去譜曲。非常有意思,因為它是這么容易拼寫,他是第一次寫這樣的賦格曲。人們認為這是4聲部的賦格,作品最后的切入點,重新詮釋了賦格的藝術。但他去世了,沒有完成。所以,他留下了這個忽然結束的讓人驚訝的結尾……
巴赫去世后,有段時間似乎被人們忘記了。然而他的樂曲傳了下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都對他欽佩不已。直到1829年,門德爾松指揮上演了一部忠實原作但在風格上經(jīng)過了改編的《馬太受難曲》之后,巴赫才開始重獲公眾的青睞。如果說,為人類激情找到音樂表達方式的首位作曲家是蒙特威爾第,是音樂成為人類的并立志是音樂神圣化的的貝多芬,譜寫了我們希望在天堂中聽到的那種音樂的是莫扎特,那么巴赫就是為他們架起橋梁的人。他幫助我們聆聽上帝的聲音,然而以人類的形式,借助他音樂的完美消除人性的不完美。
擴展閱讀
請用梯子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h6AabkLvEE
youtube頻道gerubach 這是個專門做巴赫的動態(tài)帶譜視頻的頻道
B站視頻 BBC紀錄片 巴赫激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