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文:君梅 ?圖片來源:網絡
了解出生順序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孩子貼標簽并把孩子往模子里套。它只是為了幫助我們增加對自己以及對孩子的認識和理解,使我們和孩子的互動更加有效。
——題記
最近,兒子的脾氣見長,容易摔東西,咬人,無故拿東西打姐姐。
雖然經驗告訴我,可能是我對他的關注少了,也可能是他僅僅是想跟姐姐玩,但沒有掌握合適的“玩法”;還可能是他的自我發展到了一定時期,需要更多的空間和大運動以滿足他旺盛的精力。但即使我給出相應的滿足,他的行為卻依然讓我擔憂。
因此,基于我遇到問題,就去找本書的慣例,我找了兩本書看。今天,就聊聊這兩本書給我的啟發。
1.
《正面管教》里寫到老大和老小的一些典型特征。
在年齡間隔小于4歲的兄弟姐妹中,老大往往具有這些特征:負責任、領導者、專橫(內心里希望別人為了自己做得更好)、完美主義者、挑剔(對自己以及對他人)、循規蹈矩、有條理、好勝、獨立、不愿承擔風險、保守。因為老大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他們往往錯誤地認為必須成為第一或是最好的,才能顯得自己重要。
而老小很容易受到溺愛,很多老小不但被父母嬌慣而且被哥哥姐姐嬌慣。這使得他們很容易錯誤地認為:“當別人照顧我時,我才覺得他們愛我?!?他們常常富有創造性,并且愛玩兒。他們大部分的創造性、精力以及智力都會用在通過魅力操縱來得到自己的價值感。
當我看到這些書中的文字,還有文字后相應的案例時,說實話,我頓時心生感慨,如遇知音。
女兒和兒子相隔整整兩歲,所以在兩個都正當受寵的年齡里,她們卻必須學會面對有人要跟她分享父母的關愛和有限的“好吃的”與“好玩的”。這一點,我一直心懷愧疚,對兩個孩子都心懷愧疚,但隨著她們的年齡增長,爭寵表現的減少,我也就慢慢釋然了。
2
女兒3歲的時候,為了讓她接受更好的英語啟蒙,我給她報了英語培訓班。
那段時期,她基本上每次上課都要求第一個到教室。六點半的課,通常她六點就到教室了。如果她到教室后,看到有小朋友已經坐在那里看動畫片,她就會很傷心。課堂上,老師會給每個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每次女兒興奮地舉著小手,卻沒有第一個被叫到,第二次也沒有被叫到,第三次多半就會哭了。
現在,女兒已經中班了。班會時,會為沒有被叫到表演而難過;放學排隊時,如果能站在第一個,會非常興奮;不到5歲的孩子的小手,寫字難免有歪歪扭扭的時候,她卻較真地一次次把寫得不夠好的拼音或數字,擦掉重新寫,作業本常常被擦出黑黑的大洞。
兒子晚上睡覺怕熱,所以常常在入睡前,我需要給他把被子翻好多次——他覺得不貼著身體的那面更涼快些,所以蓋一會兒,就說:“媽媽,幫我翻過來?!?/p>
姐姐做作業時,弟弟也常想“學習”,于是我讓他涂色或者畫簡單的動物。有時他很配合也很投入,但有時,他會講“媽媽,我不會畫?!蔽以焦膭钏綗┰辏髞碇苯觼y畫,然后說:“看,我不會畫吧。”或者直接命令我“你給我畫!”。
有時,我邀請他與姐姐還有我,三個人一起跳格子時,他會說:“不,我不會跳。我才不玩?!钡^一會兒,他看到姐姐和我玩得那么開心,自己也就屁顛屁顛地跑過來,跟在我們后面跳。
3.
對于育兒書籍,我一直的理解是,它最大的作用不在于讓我對孩子們的行為對號入座,而是給我啟發,讓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規避自己不良的說教方式。
孩子們的行為,有時會讓我感到焦慮,既焦慮她們的不良行為會不會影響到她們將來的生活,也焦慮自己能否順利引導她們過渡到良好行為。書,是我育兒路上一直的焦慮緩解劑。
在出生順序對人的影響這個理論里,我也看到了自己。所以我對兒子的行為和心理理解更深一些。因為我們都是一樣的老小,他是真正的生理和心理老小,而我是“心理老小”(我在家排行不是老小,但是最受寵)。
他幾乎和曾經的我一模一樣,一旦不被關注或呵護,就認定自己被傷害了,哭鬧不止或提一些無理的要求。
當我理解到這一層時,我就知道了,讓他感受到“責任”并體驗“承擔責任”,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我的“受害者情結”就是這樣被治好的。所以當他摔東西時,我溫和而堅定地讓他自己去把東西撿回來放在我手上;當他把稀飯灑在桌子上時,我拿抹布讓他用他肉嘟嘟的小手,看著他笨拙地一點點地擦干凈(雖然最后我仍然要再擦一遍);當他哭鬧著要我給他做這做那時,如果姐姐恰好也不需要我,我就做一下,如果姐姐同時需要我,不論他怎么吵,我還是讓他等待一下或先做別的事。
在我這樣理解和這樣做之前,我一直認為他是“懶”或者“撒嬌”。偶爾會順應他,偶爾會吼他,還偶爾會晾著他。我們曾這樣對抗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我看了《正面管教》。
我想這也許和藥店與醫院的差別一樣。在藥店和醫院,我們都能買到藥,不同的是,在醫院,我們能得到醫生專業的診斷,然后根據診斷對癥下藥,治療生病的身體。憑著生活經驗,我們也能摸索到一些改善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但育兒書能幫我們少走彎路,至少能讓為人父母的我們不再焦慮不安。
4
在周日的文章《當孩子們想要公正時,她們在要什么》里,我提到了《游戲力》科恩的部分理論(公眾號回復數字 即可查看),是這本書幫我更好地理解了女兒。
初為人母,我本能地相信我的第一個孩子是優秀的,也因為我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女兒受到很多可能高于她年齡能力的期待。這是我在回想和女兒相處的時光時,總結或者說是發現的。
因為我的期待,女兒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有了那些對自己顯得有些苛刻的要求。對此,我常用游戲緩解她的情緒。讓她扮演媽媽,我扮演寶寶,我按照她的要求做這做那,讓她充分享受權利,讓她有機會自己做主,讓她看到苛刻的要求產生的后果。然后,她就在真實的生活中,自然地漸漸柔和、放松了。
還有的時候,為了治愈她的完美主義,我在和她的競技類游戲里,有意加入讓她輸的環節,雖然這回讓她哭,但漸漸地,她就不再總是“輸不起”了。
5
我一直更喜歡學以致用,所以我也常常自我告誡:我所學到的育兒方法,不是用來給孩子們貼標簽、下定論或套框框的。
這些方法更重要的是,指導我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如何鼓勵孩子向更好的方向成長,如何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上提供更好的幫助,或者有時候應該盡量少提供幫助,以便于他們能夠更快地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
愛孩子,從正確理解孩子開始。
君梅說
對于孩子而言,發生了什么事不重要,孩子如何理解才更重要。因為孩子會根據自己對事情的理解,決定自己需要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才能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有人常用“等孩子長大了就知道了”來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可是他們不知道,孩子童年時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信念、習慣和品格,要想改變會非常困難。
—你可能還會喜歡這些文章—
21 如果父母幫忙帶孩子,我能做些什么
12 怎樣做個好媽媽(男孩篇)
22 女兒的小煩惱
07 偷竊?別再輕易給孩子定罪
18 上還是不上?是個問題(要不要做職場媽媽)
15 ?你在管教,還是遷怒(父母情緒管理)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更大的成功,就是陪伴孩子一起看世界,討論世界,思考世界,描繪世界,融入世界,進而隨 TA 創造一個自己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