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滿洲鑲黃旗,家世優越。
她,從小知書達理,端莊文靜,姿容窈窕,是雍正欽定的準太子妃人選。
她,讓乾隆維持著前二十余年的彬彬有禮,而她的離世,更讓乾隆寫下百數十篇悼亡詩賦。
故宮博物院中至今還陳列著富察皇后當年的朝服,色澤明亮莊重,繡有龍鳳齊飛,似乎也能將我們帶回歷史現場,看一看究竟是怎樣的人物,竟能讓乾隆屢屢違制,思念如斯。
---1---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
富察皇后與乾隆皇帝的邂逅并不像許多網絡小說中所寫的那般曲折離奇,反而中規中矩得像是平凡人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為最終選定富察皇后嫁給乾隆皇帝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
在富察氏后人的回憶錄中曾有記載,雍親王突然到訪,察哈爾總管李榮保攜妻女迎見。那時的雍親王看到李榮保家時年九歲的小格格,見其字跡流暢,結構嚴整,不像是個幼童所寫,便考了一考。小格格略加思索,提筆寫下圣祖康熙的五言絕句《古北口》:
斷山逾古北,石壁開峻遠。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聽完富察氏對“德”字的講解,雍親王贊不絕口,回宮之后更叫來三子弘時、四子弘歷、五子弘晝,借小格格的書法卷幅激勵三位阿哥:“你們再不努力,可要連一個九歲女童都不如了啊!”
這位小格格便是年幼時的富察皇后。
雍正五年,時年十五歲的富察氏為雍正帝一眼看中,指給當時秘定為皇儲的四阿哥弘歷為嫡福晉。同年七月,弘歷與富察氏在紫禁城內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良緣永結,匹配同稱。二人感情深摯,乾隆登基后不久便將富察氏立為中宮皇后,從此乾隆在朝堂上一展風采,待臣子溫潤有禮,富察皇后在后宮做出表率,安定內治。
富察皇后與乾隆的感情究竟有多深呢?大概看一下二人的生育記錄便可以得知。
雍正六年(1728年),生弘歷長女。
雍正八年(1730年),生次子永璉。
雍正九年(1731年),生弘歷第三女。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即雍正帝去世當日),奉懿旨冊為皇后。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生皇七子永琮。
后宮向來是個不缺乏軟玉溫香的所在,乾隆也并未像明孝宗一樣終身一夫一妻。但富察皇后以自己的學識修養、性格品行逐漸溫暖了乾隆皇帝的心,也讓乾隆對她寵愛有加?,F代有情侶版手機殼,情侶頭像,乾隆浪漫起來可就是大手筆,人家是直接送房子——賜居。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賜弘歷號長春居士。為了表達對皇后的愛意,登基后,皇后在紫禁城賜居長春宮,在圓明園賜居長春仙館,將與自己名號相匹配的地方賜給皇后居住,其中含義不言而喻。
除了物質上的贈與,要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感情有多深,還可以查找文字記錄。恰巧乾隆喜歡寫詩,在他的詩中,富察皇后更是占了絕大多數的篇幅。以“絕倫軼巾幗”贊其獨一無二,以“九御咸備位,對之吁若空”表述二人相知相思,就連“一日不見如三月”這樣的語句都能出現在帝王寫皇后的詩句中,可見感情至深。
但這樣的好日子,被皇子的猝然離世打斷了。
雍正八年,富察氏生弘歷次子,雍正帝親自為這個皇孫賜名永璉,乾隆登基之后也將其秘密定為皇太子,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僅9歲。富察皇后聞此噩耗悲痛欲絕,長病不起,許久才調試好身子。
平素勤政的青年乾隆皇帝更是接連五天沒有臨朝。并把密定諭旨公布于眾,諭曰: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士济?,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后,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后,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按皇太子之禮為永璉隆重舉喪,在之后的歲月中,乾隆也時常前去追念。
皇七子永琮的降生讓帝后二人倍感欣慰,篤信佛教的乾隆頗為珍視這個小皇子,將其內定為皇位繼承人。然而造化弄人,因為出痘,皇七子永琮未滿兩歲便夭折了。富察皇后再一次遭到深深的打擊,而這次要想恢復如初,卻已再無可能。
一年后,乾隆十三年,乾隆偕富察皇后等人謁孔廟、登泰山。二月二十四日,東巡隊伍來到山東曲阜,三月十一日,棄車登舟,沿運河從水路回京,當晚亥時,孝賢皇后便病死于船上,年僅37歲。
猝然而來的噩耗,讓乾隆一時間難以置信。二十二年相知相守,隨著富察皇后的溘然長逝,就此劃上了句號。
---2---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
乾隆曾在《戊辰大行皇后挽詩》中毫不掩飾地抒發自己對亡妻的追思,“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更主動將其治國的功勞分給富察皇后一份。
“十余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余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
富察皇后的確當得起這樣的評價。出身名門的她不僅能夠摸透丈夫的心思,還能夠巧妙地處理好婆媳關系。因為侍奉皇太后尤為上心,還曾受到乾隆的特意嘉獎。這里的皇太后就是《甄嬛傳》中的嬛嬛了。不論影視劇與歷史究竟差別有多大,能成為一代宮廷中最終的勝利者,能對下一任皇后嘉獎至此,也是實為不易的。
對待乾隆帝,富察皇后更是溫柔相待。乾隆時期的大學士曾口述過帝后二人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乾隆皇帝患上疥瘡,雖得到御醫專業診治,病愈后依然身體虛弱,需要靜養百日才能恢復。富察皇后便從自己宮中搬去了皇帝寢宮外屋,無微不至地照料,直到皇帝氣色如初,身強體壯,才重新搬回自己的寢宮。身為后宮之主,在緊要關頭時,她似乎從未將身份體面放在心上,而是時時刻刻將乾隆皇帝放在首位。而乾隆也能夠放心地接受她對自己的這份體貼,不可不說是帝后之間一份難得可貴的默契。
《延禧攻略》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魏瓔珞受人陷害丟失了孔雀羽線,便用鹿尾絨毛代替,并以此作為理由,反而受到富察皇后的嘉獎。此事也是從帝后的歷史故事中化用而來,有據可循的。乾隆皇帝有一次在關外與富察皇后談到祖上創業時的舊俗,是在衣物的袖口用鹿尾絨毛搓成的絨線做點綴,而不是用現在盛行的金線銀線。富察皇后聽完之后默記在心,回宮后便親手縫制了一個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的燧囊獻給乾隆。而這枚燧囊被乾隆皇帝一直帶在身邊,仿佛富察皇后也如影隨形一般。
另一件令人唏噓的事情,是關于天氣的。作為皇帝,國之要事之一便是關心全國各地的降雨,雨雪潤澤土地,利于年成。大旱則勞民傷財,顆粒無收。而最為理解皇帝期待雨雪之心的便是富察皇后了。成為皇后的十三年中,富察皇后每逢雨雪便與乾隆同樂,逢大旱則同悲,讓天氣也成為帝后之間的一點鏈接。在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特別提到這一情形:
"今晨觀德殿奠酒,若常此時遇雨,應解愁而相慰,茲豈可復得耶?興言及此,淚欲沾襟。"
從此以后,大概每逢下雨,乾隆皇帝都會重新想起這位自己牽掛一生的皇后了吧。
你的悲傷便是我的悲傷,你的喜悅也是我的喜悅,民間夫妻做到如此尚且不易,富察皇后與乾隆皇帝卻將這一點貫徹始終。
為閨閣少女則才華出眾,為深宮皇后則溫柔賢淑,為妻則關懷備至,為媳則孝順有加。富察皇后有如此多的側面,而每一個側面卻都是她自己。這么多的側面讓富察皇后一點一點地立體起來,讓她與歷史中那么多的皇后有所區分,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雖然她這一生都站在乾隆皇帝的身后,卻從未迷失過,在她自己的位置上為乾隆皇帝施以最溫柔也最有力的支撐,讓他從風雨交加的朝堂一轉身,便能放下心防,回到安靜無虞的二人世界。
在她走后,乾隆皇帝回首時,再也沒有這位女子的莞爾一笑了。
---3---三生石上憶此生
富察皇后去世十年之后,乾隆再次來到泰山,卻已物是人非,頗有歲歲年年人不同之感。他看見泰山山頂,便想起富察皇后那年染病而逝去的模樣,揮筆而成緬懷之詩,并制成碑,永久紀念。
這塊碑被放置在碧霞祠西碑亭內。
"瞬息十春巖電影,年來憂樂憶從頭。誰能石上三生認,且看煙中九點浮。幻矣仙蹤謝蓬海,憫哉民瘼指徐州。云巢若問前巡事,淚灑空庭不忍留"。
自你走后,皇后之位,任是誰來坐,都再也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