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父母有多孤獨,只有生了娃的人才懂得。
這句話,是在一個論壇上看到的。
應者寥寥。
但我懂得。因為我也有了孩子。更懂得這種孤獨里,附著的不舍、心酸和無奈。
就像臺灣作家劉墉在文章里寫,從他記事,就常見母親對那些拿筷子位置很高的女孩說,“將來準會嫁得遠遠的”。
似乎,一方面說給女孩的父母:“女大不中留,養大就飛了,而且飛得很遠。”一方面說給女孩:“將來遠嫁,怕是難得再見父母幾面。能孝順,趕快好好孝順父母?!?/p>
筷子拿得高的女孩,表示從小就喜歡夾遠處的菜。而且,拿得那么靠后,手上有力氣,這種個性和力量,就讓她能高飛。翅膀一硬,就非飛不可了。
我想起一個女友,出生農村,憑真本事考到北京。找了工作,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她母親記掛她的終身大事,在老家說了一個對象,催她回家。一賭氣,她不僅沒留在北京,反而去了更遠的英國。
印象里,她拿筷子的方式,就是劉墉形容的那樣。
二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有一句精妙的話: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終點;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在于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
我常想,孩子的遠行,是不是骨子里烙下了人類的天性?打我們出生起,這種烙印就驅使著自己不斷遠行,在不知不覺中。
遠行,是人生的跨越,是生命的過程,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帶孩子去他最喜歡的火車博物館,剛把他抱下來,他就掙脫著下了地。邁開兩條小短腿,動若脫兔,沖向大火車。還沒回過神來,他就跑出去十幾米遠,留給我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他才不到兩歲。而等他12歲、20歲,是不是也有一天,他會在電話里講:媽媽,我要出國念書了?;蛘撸覍⑷チ硪粋€城市工作。那時,我會有多么不舍?
兒時,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晉國公子重耳因后母的陷害而逃亡到齊國。齊桓公給他娶了妻子姜氏。姜氏認為大丈夫志在四方,見重耳生活安逸不思進取,設計將他送出齊國。方才成就了春秋霸主的一代傳奇。
什么叫鴻鵠之志?燕子和麻雀怎能相提并論?姜氏所為提醒我:男人可以“愛家”,但不能“戀家”,戀家的難有大成就。
我還有什么理由難過孩子未來的遠行?
三
曾看過一篇報道。
在遼闊的亞馬遜平原上,生活著一種叫雕鷹的雄鷹。它飛行時間長,速度快,動作敏捷,堪稱飛行之王。
但誰也想不到搏擊長空背后,蘊含著滴血之悲壯。
幼鷹出生后,就要經受母親殘酷的訓練。它們會在學會簡單飛行后,被母親帶到高處,或懸崖、或高樹,然后折斷翅膀推下。盡管母親眼中常含淚水,但也構筑了幼鷹生命的藍天。
有的獵人心生惻隱,偷偷帶走沒被折斷翅膀的幼鷹回家喂養。但那些雕鷹至多飛到房屋高處,就會落下,兩米多的翅膀已成累贅。
四
不知你是否聽過《達坂城姑娘》的傳說。歌謠中,達坂城姑娘的美貌,傾國傾城。無數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只為一睹盛世容顏。
據說,當年的清政府從甘肅移民了一批百姓到達坂城。異域通婚成就了聰慧美麗的達坂城姑娘。但如今達坂城姑娘的風采已經不再。
那些光彩照人的姑娘去了哪里?
原來,達坂城當地人彼此通婚嚴重,靚麗的風景線從此淪為歷史。
五
我常想起那站在高處,折斷幼鷹翅膀的母鷹,也想起三毛和撒哈拉,以及紀念文成公主的大昭寺。
不管生之為人、為獸,當他們足夠強健,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渴望、一種力量,說“飛翔吧,朝著地平線的遠方。這是生物的進化,自然的本真?!?/p>
擁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人類才會飛上藍天,穿過高山,潛入大海。
擁有堅強的決心,人類才能不論道路坎坷,披荊斬棘,行遍萬水千山。
擁有足夠的智慧,人類才能變天塹為通途,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我也越來越釋然,佩服那些掙脫開媽媽的雙手,獨自行走遠方的小孩。今天,他們還能在我們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明天,他們會揮一揮衣袖,踏著朝陽沐浴春風,作別家鄉的我們,走向他向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