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一句話:“老王,三缺一啊!”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也知道這“三缺一”有多么痛苦,缺這一個人,咱們的國粹——麻將就推不起來。
日常中,我們也會有很多類似的事情,我就有那么一件記憶深刻的。
2012年,發小結婚,事前通知了我們幾個鐵哥們,迎親那天要我們四個一起去,湊湊熱鬧,壯壯氣場。當天我遲到了,新娘子已經接了回來。事后哥們講到:你們是我的桌子四條腿,四條腿齊全桌子才穩,少了一根,桌子就不平了。
在歷次的教育論壇等學習中,很多專家、前輩的理念、觀點、技巧等,都會讓我激動不已,如獲至寶。但聽了這么多次講座,參加了這么多次論壇,怎么越來越感覺自己成長的慢呢?廈門一行,讓我豁然開朗。
原來我是“三缺一”啊!
縱觀歷次專家的成長經歷,我隱約感到,教師的專業化修煉法門有四個方面:
聽:
聽取前輩老師的經驗和指導;
參加各種專家講座;
參與各種教育論壇;
與同伴之間進行交流;
通過網絡或視頻主動學習等。
讀:
讀各種相關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課程論相關的書籍;
讀各個專家的教育小品文或著作;
讀一線實踐教育家的教育心得、教學筆記等;
或朋友圈等網絡資源上的碎片化教育短文等。
說:
與學生、家長進行教育指導和交流;
家長會、班會課上,站在講臺前的動員;
教育系統舉行的各類演講比賽;
舉辦屬于自己的教育類講座或交流會;
甚至是隨時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等。
寫:
針對某一學生或某一問題,進行跟蹤記錄,建立成長檔案;
記錄下自己參加講座或論壇時產生的靈感火花或共鳴;
書寫出讀完一篇短文、一部著作即或是一部小說后,自己的點滴感悟,甚至,是書評;
敘述下自己每天的所有教育行為等。
走到今天,講座、論壇、交流活動自不必說,文章、著作、專業理論也沒少讀,班會、演講、思想動員更是強項,之所以還沒有到達前輩專家們在我這個年齡段的成就,正是“三缺一”:筆桿子動少了!未能及時記錄下教育教學中的點滴感悟,去用自己的積累,去引發質的飛躍。
之前的一些模糊印象,漸漸清晰起來:
在拜讀李鎮西校長的著作時,書中經常提到,每節課后,李鎮西老師都會認真做實錄和反思,日平均書寫量5000多字,常常是工作到凌晨;《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的作者鄭學志老師,在工作九年后就出版了著作,正是基于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的日常積累,整理、反思、升華后,就是一本高質量的一線實踐著作;王家文老師將生活中、雜志上、朋友圈中出現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所有素材,進行記錄、整理、加工后,開創了“傻瓜式”(拿來即用)的班會課——“素材型班會課”,直到現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方海東老師堅持十幾年每日千字的書寫,對每屆學生——“飛揚班”、“追光班”、“青石班”等班級建設工作資料的整理,才有了“因材自教運行系統”的創立;任勇校長更是從新疆助學返航路上,用飛機上的垃圾紙袋及時記錄下了心中所感,便有了中國教育報上的《一路上有雨》……
這么多名家、專家,他們功成了,名就了,也有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可以傳授給我們,但,能學到的,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過時的。那,我們應該學習的是什么?是教師專業化的修煉法門“聽、讀、說、寫”,是日積月累、點滴記錄的習慣,是“反思——實踐——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
工作之初,我的壓力是很大的,思緒是凌亂的,更沒有什么值得同事稱道、領導表揚的地方,能不出錯,就阿彌陀佛了。前幾年,我的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都漸漸的順手了,在同齡人中,展露了頭角。
在初次接觸到“簡書”時,一位老大姐式的領導還鼓勵我:正好你愛寫寫東西,多好的機會,好好提升自己。當時我還一頭懵。翻翻看,2011-2013年間,空間上、電腦里居然有好幾篇我自己書寫的教育敘事和感悟。這幾年,也正是工作上有進步的幾年。
再次讀來,更是五味雜陳。
這兩年,家庭增員了,工作也多了,慢慢的,心,不靜了,也不凈了,追求“高效”,筆也停了,“三缺一”,自然平凡了。
廈門此行,雖有靈感火花,但更大的收獲是“心”的復燃!
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教師的自我修煉中“聽”“讀”“說”,或因輕松而自選,或因領導助力而被動成長,唯“寫”真正費時耗腦,亦唯“寫”能真正打通“任督二脈”。
借領導助力,以簡書之形,做自我提升!
不要“三缺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