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前言
時年30,作為一個做了8年技術職位的基因測序儀器工程師。
我的心是焦慮的,因為每天心里都充滿了對未來的焦慮感。
這也許是從22歲參加工作以來,自己感受到最大困惑的地方。
隨著時間流逝,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在漫無目的地成長,而又不知道該如何去成長。
甚至害怕有別人輕易從身邊超過自己--這可能是自己的同事,自己的朋友,旁邊車道的司機。
于是,我拼命地搶,拼命地學習,不允許別人超車。
自從我進入行業內,因為我一直都渴望快,渴望比別人領先。
所以,在第二家公司的6年時間,每一年,我都拿走全國的最佳工程師。
但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當中絕大部份是苦勞,功勞只是衍生品。
從本科畢業到現在年薪從5萬到25萬,業外收入從0到10萬。
在這么幾年里,賺入的錢多少,似乎己經成為了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有進步和成長的唯一指標。
在2016年小孩的降生的那一刻,我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目標僅僅是再加上--與孩子一起成長。
每當我將這些簡單的想法當成目標的時候,我會發現,不出兩三天,
該焦慮還是焦慮,而且更增加了一層無形的內疚感。
你就這樣繼續焦慮,漫無目的地去試錯,直到你女兒長大,再把失敗的經驗告訴她?
讓她也繼續在那個更加信息爆炸和節奏更快的未來社會中,像你一樣焦慮無力?
這樣的老爸,也當得太失敗了吧。
每當我回看自己的這幾年的成長軌跡。
我發現自己是花了不少時間去看不少成長的書,
但是,每當別人問起我,你這幾年經歷了什么?你看書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內心是空白的,就像課中,回憶近3年的精彩時刻。
我覺得自己做了很多的東西,但是,當你問我在這當中成長了什么?我卻啞口無言。
里面有任何一件事是目標導向的嗎?我竟無言以答。
真正擊中我內心的那句話是--我特別羨慕那些知道自己在哪里,又應該往哪里走的人!
當時我正在辦公室里聽著課,一下子眼淚就止不住往下掉了。(還好當天沒參加廣州線下,不然一大老爺們也真是丑爆了)
這句話,在我心中產生了核爆般的反應。其實自己的每天的恐慌,不就是擔心自己的沒進步嗎?再深究下去想,
我真正的恐慌,是怕自己沒有成長,不知道往哪里成長,成長了沒有記錄復盤--無法錨定自己的成長進度,再者,沒有同路人,一直單打獨斗,沒有導師,來支撐自己的成長!!!
我漸漸明白到,一直以來,激勵自己前進的目標,就是努力的工作,和每年為以百分比核算的工資增長。我卻一直缺少反思自己的機會,去思考未來有什么?未來自己想變成什么樣?甚至乎,工資增長對我有什么意義?我甚至從來沒有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去看過與思考過,我有沒有能力變成那個"想像中的自己”。
沒有系統的輸入、組織、加工、復盤、輸出并形成過自己的體系。
每天感到的焦慮感,其實就是工作及生涯發展和自我期待之間產生了嚴重的不同步感。
每當這種不同步感襲來,我會感到努力無用,最后繼續陷入了迷茫當中,將計劃棄尸荒野。
這難道不就是祖傳的內耗么?我并沒有對外做功,卻陷在情緒的坑里,心中的動能與熱情無法轉化為行動力,而是在相互
糾結的情緒捧殺與摩擦中,將熱情與能量消耗掉得一干二凈。
在2017前到來之前,首先感恩自己終于明白到了社會化學習和導師的重要性。
在2016年12月4日的揩油課,大概是我人生中聽了這么多培訓里面,第一個聽完覺得頭痛欲裂的培訓。頭痛,是因為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因為太多的線索并串聯起來的快感,于是在20小時突擊戰的前面3天,我沒有向老師提問,我只是每天看著大家的答疑,我重填了8遍當天的材料,因為我始終認為,最懂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內心,需要真正和內心對話,是需要逐步清晰而不是簡單了事。
不斷利用老師給出的幾個判定標準去判斷循環自己的期待和目標是什么?
我逐漸才開始有了明確線索,才讓我的2017年的目標漸漸有了雛形。
(沒辦法,第一年,不能裝B,因為沒有累積,沒有經驗,放下所有這不是XX的想法,空杯心態,把自己當成00后,從零學起,用力去畫草稿,利用同儕的力量來支撐自己。所以,無論是多少歲,只要覺得可以指導我的,并一起學習的朋友,請加我微信yuzhikun002,只要是成長的話題,都可以一起作戰,并肩成長)
一、2017年我的期待
我的期待,一共經歷了8個版本,發散了很多次,也刪減歸類過很多次。
在簡書寫下的第九版
我寫下了對個人行為效用最大化的個人理解。
因為沒有知道自己的資源就不能訂出制定目標的重點和戰略。
F(時間,金錢,目的)=個人效用→我要利用這些資源,并為這些資源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目前成長狀態系統函數F,去將自己的個人效用最大化
目標定義三大件:目的、成果、狀態
所以我的期待大方向不外乎三個方面:
1.找到更多的金錢(目的:給予家庭安全感,提供發展的基本動能)
2.將時間和金錢進行更多的投資,投資方向→增值自己,投資到可行業遷移并長期精進的技能(成果:擴大自己的能力邊界,為成更好的自己)
3.動機→保證自己的成長的推力一直大于阻力→需要系統(狀態:有方向,持繼前進方法論,不焦慮)
因此:我2017年的期待總體思路為:
1.開發更多的工作流程,將工作時間繼續縮短,并且授權給合作客戶,減少現場工作時間。
2.將每天節省下的時間,去找導師,參加真正有用的培訓,去學習更多的關鍵的可遷移技能。
3.將自己所有個人管理的系統框架梳理清楚,在框架上采取積木式積累創新,
停止所有試錯,先學體系,再消化精進成為自己的內在能力。
根據指導思想:Be do have
四大修正循環:資格感→可控感→壓力閾值→目標壓力(循環思考)
于是,2017年的期待如下:
一、期待:精進工作,成為技術專家,工作重點轉為提高工作時薪。
差距:
1.管理著華南區大客戶,和客戶關鍵節點和溝通效率低,導致重復和事情一再發生,而無法有效避免。
2.沒有和老板真正溝通過自己的目標和想法,導致自己想要的發展方向和部門老板想要的發展方向不在同一方向上
3.大老板想要我成為技術部門的跨界培訓師,但是由于自己抵觸學習生命科學類的書籍,導致自己一直停滯。答應老板的技術文章一直沒有寫。
4.一直想要逃避技術工作的單調重復性,只是奢望有一個合適的時機去轉型管理層,但實際上自己的管理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目標(很多目標都做過或者有經驗,所以加上一現參數,讓壓力閾值提升一些,把自己推出舒適區):
1.與客戶的關鍵人進行溝通,建立起常見問題的處理流程。讓客戶可以自行處理,不需要凡事都依靠自己。在2017年策劃兩次外客戶和部門內部的技術培訓,提升客戶的處理能力和同事的技術能力。(參數:4次大型技術培訓)
2.發揮利他主義,成為團隊中的大腦,每月開發2篇技術文檔,提高自己在整個部門的影響力。(參數:月均2篇技術文檔)
3.利用自己的溝通能力,在技術部門的三個團隊中成為當中的溝通者和學習者。打通三個團隊之間的隔閡。(參數:寫出NIPT流程參考書)
4.開始逐漸減少純技術的工作,將自己的到現場的時間再減少。(Timemeter記錄工作時間<4小時/天(月復盤))
二、期待:增加更多可以行業內遷移的技能(溝通能力、管理能力、表達能力→演講能力)
差距:
1.沒有輸出的習慣。想要更多的寫作輸出并分享
2.演講能力弱,除了技術培訓之外,參加工作以來,基本沒有鍛煉過演講能力
3.以前幾乎沒有參加過社會化學習或者了解過本職業的通用職場認證等
4.對職業發展方向和轉型的機會缺乏指導或者經驗。停留在想當然的階段(do be have 傾向嚴重)
目標:
1.每天堅持在簡書上輸出,參加樹豐老師的天黑寫作團。
2.參加廣州新勵成的線下演講班?
3.報考MBA?
4.參加拆書幫的線下活動?
5.通過在行,約見那些自己想像過的職業轉型人,方向為:30歲之后的職業規劃,職業轉型,技術轉金融,MBA的就讀價值,技術轉管理。將這些可能的轉型途徑都理解好,并從中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參數:1月份前完成4個咨詢)
留白的地方待咨詢完成后解決。
三、期待:成為一個做事靠系統不靠感覺的人
差距:
1.DOIT.IM的使用3年,但是感覺仍然是靠感覺在用,沒有嚴格的GTD流程和優先級管理概念
2.對自己的整個人的情緒管理,目標管理,時間管理,行動管理等各個大系統都沒有系統框架,想深入學習并真正了解自己
3.自己的時間感知力和反饋能力仍然很弱
目標:
1.堅持做完整個向組織揩油的活動
2.參加永澄老師的做自己的CEO活動(己交錢占座)
3.堅持使用TIMEMETER完成整年的時間開銷分析
目前還沒有特別靠譜的方法將目標落地到季度和月份,聽說12.11日進階版會有更多干貨。
待12月11日,屆時計劃繼續落地生根或者推倒重來。
不要緊,一切都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