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謀且觀 且行且演
“知客”本屬佛教寺院“八大執事”之一,“掌管全寺僧俗接待事宜”,馬頭民間的知客師,也在婚喪嫁娶的繁多事宜中,舉重若輕。以安葬為例,受延請的知客師,至少在以下幾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謀人
知客師管理各種事務。將人事安排寫于一紙上,貼在堂屋門外,從迎客接禮,柴糧供應,桌椅器具、到膳食茶水的服務,都分工到人細之又細。從知客總管、管禮管庫、打盤安席、大廚小廚、提壺斟酒、擦桌抹凳、挑水抱柴、取煙倒茶、迎賓接客、內外走雜等,有多少件事要辦,需要幫手多少人。因而在以后近兩千人的接待忙碌中不至于慌亂。
分工時還拿四言八句不時自謙幾句:“承蒙各位,大力相助,本知客師口吃言鈍,只好拱手謝了。我一不懂規矩,二不懂禮節,也沒得啥子翰墨,貴府的親朋,有的還認不得,喊到的都是客,未喊到的請莫見責,若有內行高師到,敬請多指導。”現在年輕一輩的知客師刪繁就簡,形式化的語言已少多了。
謀事
靈堂棺木前已放置好香案桌,上供靈牌、香爐、一堆火紙、一盞清油燈,還供著菜、飯、筷子、酒。桌下放一燒紙用的火盆,覆以火紙和封好的紙包,桌案前放著用麻袋做成的供跪拜用的包。
這段時間,知客師和主人家、總管商議豬、羊、雞、凍貨、煙酒副食、宴席、鞭炮煙花、煤炭、大米、油鹽醬醋茶等物資采購事宜;和風水先生議定坐大夜時間、上山流程;和樂隊、坐堂鑼鼓商定時間位次;冰棺、靈堂布置、飲用水、桌椅租賃、機麻、紙錢、花圈、香爐、供品、布料、棚布搭設、墓地,如何到各家報喪等等。
平時散席,知客師在安席時也會說一套禮儀性的話,代主人家謙虛圓和一下:“諸如團方四鄰,親朋好友,動了貴步,花費銀錢,人手不足,安席不恭,設宴不正,請大家原諒,在你們大情小事時,慢慢填情,幫忙到底”。現在多借樂隊麥克風叫圍席就OK。
“坐大夜”這一天,送禮、吊喪及敲鑼打鼓的鑼鼓隊不絕于路。陸陸續續有肩挑祭禮,手拿花圈祭幛的吊喪人。祭 雞、魚、肉、鴨及酒類等。八十年代祭幛有被面、床單。但多數是毛毯,一折兩層,用青竹桿串起,上面粘著用白紙寫成的祭奠簡語。現在多以大團結作奠金。知客師對禮房負責掛禮的自要交代:“來客掛禮,笑臉相迎。字要寫明,件件記清。如有差錯,你負責任。”
所有客人陸續到達,知客師要一一打招呼,指揮禮儀服務人員遞煙、沏茶。要依照長幼尊卑和關系的親疏遠近的順序安排座位。
所謂觀,察言觀色,兼顧、善待、謝敬、謙恭有節,調度有方。哪樣物質告緊,總管東家要采辦;停車要協調、斷道要通告、電線要鋪設、篷布要搭好;地上污物沒人清、飯點到了碗筷沒人擺,知客師曉得幾個雜務躲在哪里偷懶打牌,該吼則吼,裝根煙時笑著夾槍帶棒說他幾句。庫房人員出入隨意,奠禮有被順之虞,要提醒總管防范。說出東家想說而不好說的話,辦理東家想辦不能辦理的事。
所謂演,馬頭這一帶巴楚交界,喪葬儀式感強,每個環節知客師都要說相應的話,甚至帶有夸張性的表演成分。飯前要先供靈位;后家親戚來了要子孫跪迎;燒衣包要指揮其子孫手持孝棒如何繞行;上山停棺其子孫端靈牌跪等;落棺時墳頭前跪,后輩用手牽衣,地理先生念祭撒米。知客師均要適時提點指揮。現在會幾句客套話、處事圓融的年輕人也加入這支隊伍,能四言八句的不多了。
待坐夜、上山完畢,知客師的基本任務完成,幾天下來,雖然動口不動手,但已是筋疲力盡,頭昏嗓啞,趕緊去補個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