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up主、微博影視號、微信公眾號近一周來都在討論一部叫《賢者之愛》的日劇,從劇情人物到布景服裝統統不放過,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或許會以為是大制作,而實際上,這部劇只有四集。日劇一向在深刻揭露人性的同時刷新觀眾三觀,題材多為現實主義,所以一直是我的心頭好,不給《賢者之愛》寫篇小文簡直對不起自己。
《賢者之愛》的最大噱頭是逆光源式計劃。光源氏計劃典故出自《源氏物語》(這本書在日本的地位大致類似于《紅樓夢》在中國)。主角光源氏將小他9歲的若紫接入府中,從10歲起開始培養成為自己心目中完美對象,長大后成為他的妻子。衍生的“逆光源氏” 指的是女性主導培養小男孩為將來伴侶,二者在坊間都可以被稱作“養成”。《賢者之愛》就是講述了女主角高中真由子為了復仇而展開長達二十年逆光源式計劃的故事。《賢者之愛》的名字來源于谷崎潤一郎的小說《癡人之愛》,這部小說講的是男主角把年輕女孩養成自己理想伴侶的故事。
女主有一個十幾歲時就認識的閨蜜,也就是本劇的女二。這個閨蜜的精準評價就是“人至賤則無敵”,第一次見面就說“你是O型血我是B型血,O型血天生要照顧B型血”(心疼無辜躺槍的B型血群眾)并要走了女主的項鏈。其后,女主就開始了被女配搶奪的生涯。“這個娃娃給我吧”“你這副耳環更適合我不是嗎”而這些還只是她們之間的小問題。女配勾引女主的父親被后者撞見,父親羞愧自殺。女配又勾引女主的初戀男友和他結婚了。殺父之仇奪夫之恨啊,女主居然忍了下來還和女配保持閨蜜關系,但是她并不打算一直當個忍者神龜。在抱起女配和前男友剛出生的兒子時,女主想到了復仇計劃:培養這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小狼狗,并把孩子的名字取成和谷崎潤一郎小說《癡人之愛》里那個被養成蘿莉的諧音。嗯,簡單來說就是你搶我男友,我睡你兒子。
看前兩集時候其實我是懵逼的,因為沒看出女主復仇的點在哪里。她把閨蜜兒子搞成自己的情人,對閨蜜有什么實質性的傷害嗎?不結婚,閨蜜大可當兒子白嫖了,如果結婚,她是想管仇人叫“媽”???直到最后一集,小狼狗為了女主把親生父親揍得鼻青臉腫,我終于明白了:閨蜜夫婦就這一個孩子,但是這個孩子實際上除了血緣關系沒有半點屬于她們,他的身心完完全全屬于女主。在網上見過《百家講壇》節目的這張圖
女主報仇方式深得該主講人真傳,她干脆直接教壞別人的兒子。初戀男友早就發現女主意圖,但是一直沒說,還動不動撩一下女主,在事業上幫助女主,把和兒子的打架形容為“雄性之間的戰斗”……當人家男朋友的時候出軌,當另一個人老公的時候精神出軌,當父親任憑兒子成為復仇工具,拜托,你還能再渣一點嗎?
女二發現了女主和兒子的關系,她的第一反應是殺了兒子,再次看得我一臉懵逼。虎毒不食子啊,正常反應不是找女主算賬嗎?果然她在最后一刻沒能下手,找了女主攤牌,結果女主直接撕破臉皮,對啊,就是報復你啊,我討厭你,從沒把你當閨蜜,以后絕交了吧。結果女二又是神反應“不要絕交,不要絕交,我老公給你,兒子也給你,沒人比我更喜歡你”…… 難道編劇埋下一條隱藏的GL線,這實質上是一個一家三口都愛女主的故事?最后,女二用計騙出女主開車,自己坐副駕駛搶奪方向盤造成車禍,想要同歸于盡,把自己作死了把女主搞成癱瘓,兒子成了護工o(╯□╰)o。
女二求“復合”不成就毀滅,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副駕駛是比司機危險很多的座位),她對女主的感情真是非常復雜。首先,她嫉妒。女主是家境優越的獨生女,父母是文化階層又非常愛她。女二家是暴發戶,有錢沒愛,自己還得照顧兩個熊孩子弟弟。項鏈娃娃之類的小東西她愿意就可以買更好的,但是因為她嫉妒所以就喜歡搶別人的。當看到女主父親自殺,她不是后悔自己間接害了一條人命,而是OS“真可惜啊,好不容易從她那搶來的”。
其次,她把自己投射到女主身上,借此汲取精神養分。女主是女二最想成為的那種人,身處幸福之中還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所以當女主面臨校園霸凌時,女二為她出頭,“除了我誰都不能傷害你”的即視感。當女主提出斷絕關系,不再成為她的寄托后,她變得瘋狂,因為心里的那個“Best me ”坍塌了。這種病態關系讓我想起了高中時看過的一部青春小說(嗯,再次提起閱讀黑歷史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叫《八分鐘的溫暖》。書里面的女主角有一個領養的姐姐叫顧夕夜,長得特別漂亮,學習成績常年第一,還彈得一手好鋼琴,把她活活比成了丑小鴨。這個女孩在一次全家旅游時,獨自跑去對著日出用拖長的帶著哭腔的尾音:“夕——夜——我想變成你——”。讀到這個情節的時候我是很難受的,比較是太多悲劇的來源,而我們的社會特別推崇這樣的叢林法則。往小了說,“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人的噩夢,往大了說,“仇官仇富”的心態難道與“笑貧不笑娼”的社會價值觀無關嗎?盡管這種極端功利的價值觀很扭曲,但它確確實實就是主流,只不過常常披上一層好看的遮羞布。什么時候每個人都能夠靠內心安寧構筑自己的幸福,而不是靠贏過別人獲得快感,大同世界也就不遠了。
女主這個人物也不是全然無辜。她毫無底線的包容和退讓助長了女二無止境地索取,最后還害得自己癱瘓。長個包子樣,自然就有狗跟著。女主的家教非常好,劇中有一個細節是她和母親稍微抱怨了一下閨蜜,母親立即正色到“不要這么說別人”,但是教養過分了就變成了圣母,她不會拒絕,也不會說出自己的不快,只好搞了個忍辱負重的二十年復仇計劃。如果在女兒第一次開口要項鏈時她就說“這是我的,我不想給你,哪涼快哪待著去”,哪還有后面那么多爛事。其實我這么義憤填膺也是代入了自己。從小家里一直對我的教育是“多付出點沒什么”,上學時環境單純還看不出危害,結果工作了分分鐘被當做便利貼女孩。“哎,這個幫我弄一下”“那活就交給你了啊”“快點的啊”。結果呢,自己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被深度摧殘,負能量爆棚,甚至厭世,忍了一年半我終于發飆了,之后的感覺不要太酸爽。人生苦短,沒有必要浪費時光在那些渣宰身上。
我認為《賢者之愛》告誡觀眾的最大道理就是:如果你不想害了自己,有仇的話一定要當場就報。